无人机发展转型“黄金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
作者头像
  • P2P新闻
  • 2020-05-29 15:54:29 1

眼下,我国无人机行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涉足该领域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无人机种类和产量也越来越丰富,行业发展迅速迈向成熟与壮大;另一方面,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无人机市场正从消费级向行业级加速转型。

在这个阶段,航拍、植保、测绘和巡检等应用成为无人机发展的核心领域。然而,为了进一步拓展无人机的商业潜力,研发者们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无人机技术,其中包括仿生技术。这催生了一种新型无人机——仿生无人机,近年来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仿生无人机的研发热度持续升温。所谓“仿生无人机”,是指模仿自然界生物的飞行方式和控制系统,并结合各种材料和技术而制造的无人机。与普通无人机不同,仿生无人机以自然为师,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研发难度较大。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仿生无人机的研发热情并未减弱。各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发仿生无人机,希望为无人机的应用开辟新天地。例如,在2019年的俄罗斯军队防务论坛上,各国展示了最新的仿生无人机成果。俄罗斯的“雪鸮”无人机模仿鸟类外形,具备侦察监视和定位功能;德国的“仿生蝴蝶”无人机可以群飞作业;美国的“蜻蜓”无人机可以通过光学电极直接控制。此外,我国的东南工业大学也研发出了“信鸽”无人机,具有强大的隐蔽性,适用于多种特殊任务。总体而言,国内外已经研发出各种仿生无人机,这些无人机通常小巧灵活、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仿生无人机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首先,由于其外观酷似鸟类或昆虫,飞行姿态高度逼真,仿生无人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难以识别的特点,因此在军事领域具有显著价值。此外,由于其噪音低、高复合材料可以躲避雷达,仿生无人机在军事侦察巡逻中表现出色。同时,由于仿生无人机质量轻、体积小且便于携带,它们在科研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替代人类深入危险或难以到达的地方,还可以在科研活动中不破坏动物环境,发挥伪装功能。

此外,仿生无人机还能用于扫描、取证、搜索和追踪等警用和救援任务,进一步增强现有警用无人机和救援无人机的功能。通过组合使用,仿生无人机可以发挥“先头兵”的作用,为后续行动提供重要支持。

实现仿生无人机的商业化仍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技术难题。仿生无人机的研发需要跨学科合作,涉及动力、飞行方式、功能材料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噪音等问题,因此技术攻关存在不少困难。幸运的是,5G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解决移动通信方面的障碍,未来仍需加快技术攻关。

其次是成本问题。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材料采购,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导致仿生无人机的成本高昂,使得普通企业难以实现量产。例如,邻国的仿生机器狗Spot价格昂贵,更多地成为展示品而非实用工具,真正实现商用的道路依然漫长。

为了使仿生无人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在技术、材料和控制方式上不断创新,使无人机更加接近生物功能,满足复杂场景的应用需求,同时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此外,还需要专注特定垂直领域,逐步扩大市场应用范围。

制造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新技术和新政策已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重点。今年的两会期间,制造业成为热点议题,各界人士密切关注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建议,应大力支持工业人工智能和企业基础研究平台的发展,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

事实上,早在之前,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等建议已获得广泛认可。创造有利条件让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流程,已成为我国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关键课题。

工业生产线一直是制造业活力的重要来源。只有抓住工业生产线这一关键环节,才能确保优质工业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工业生产线更加科学和高效。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线上的主要作用集中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上。正是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有效协调和运行,培养了工业生产的系统化和自动化。

众所周知,现代工业制造已由人机协作主导,单纯依赖人力进行产品制造的方式正逐渐被淘汰,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车辆等应用正在逐渐普及。如果人工智能助力的制造业仍然依赖人力进行简单的制造,那人工智能的作用就未能充分发挥,显得有些浪费资源。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显著影响,即智能机械设备的加速采用和新型管理运营理念的实施。尽管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园区产品制造仍主要依赖大量工人,但采用分拣机器人、包装机器人、无人配送车和智能叉车等智能设备的趋势正在逐渐显现。要达到成熟的制造模式,需要掌握前沿科技的人才和高质量的生产设备。

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先进制造和封装技术,一直被视为高端制造的“必争之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未来,在技术攻坚和痛点场景精准匹配的基础上,业内专家还需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加大对包括深度学习和智能工控系统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以使其在制造业相关场景下发挥巨大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表明一个国家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具备“硬实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技术正处于更新迭代过程中,未来仍有上升空间。以中国为例,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核心技术攻关也存在多元化的可能性。

放眼全球,像中国这样劳动力充足、工业门类丰富、工业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国家屈指可数。凭借这些优势,许多国外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设厂,制造产品。未来,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在中国的制造业舞台上轮番上演。

拒绝简单制造和重复代工,或许是国家从低级制造迈向高端化、国际化的“创造”的重要宣言。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除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在行业规则制定、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政策指导等方面多下功夫。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多成果。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P2P新闻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区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转型黄金进入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