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核心技术的提升与成熟,全球无人机产业迅猛发展,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涵盖了休闲娱乐、消防救援、农林植保、海洋监测、地理测绘、运输配送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并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评。
在疫情期间,“无接触”成为重要趋势,这推动了无人机的新一轮应用热潮。凭借其灵活、便携和多功能的优势,无人机在宣传劝阻、远程测温、消毒清洁、物资运输、动态监控等方面表现出色,进一步促进了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尽管无人机的普及为各行各业带来机遇,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乐趣,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如果无人机被无序或非法使用,会对航空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无人机干扰航班的事件。
近期,中国海南省发生了一起无人机非法侵入禁飞区的案件。海南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发现,博鳌机场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接近禁飞区,判断为非合作目的。随后,公安部门与监管机构合作,成功抓获相关无人机操控者。据嫌疑人供述,他能够操控无人机进入禁飞区是因为事先破解了禁飞区和高度限制。此人多次侵犯博鳌机场上空,严重影响机场航行安全,其目的是为了商业视频拍摄盈利。
此外,在较早之前,江苏无锡硕放机场也曾发现并妥善处理一起无人机非法飞行干扰航班的事件。相关部门迅速响应,锁定操控者并捕获无人机,及时消除了机场运行的安全隐患,保障了航空秩序。
国外同样面临类似问题。2018年,英国萨里郡险些因无人机干扰导致空难事故;同年,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因无人机影响航班延误。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也深受无人机非法飞行引发的干扰、走私违禁品等问题困扰,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解决无人机干扰航班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采用反无人机技术。目前,利用光电对抗技术、信息干扰技术和数据链干扰技术,以及光学、声学和电子技术进行欺骗和干扰,是反无人机的主要方法。不过,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还不够,还需加强立法和完善法律体系。
无人机干扰航班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监管不足。因此,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无人机生产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欧盟发布无人机通用准则,要求无人机操作者必须在当地进行注册,并注意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此外,准则还规定设置禁飞区或限飞区。
在中国,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等法规。在海南省发生的无人机侵入禁飞区事件中,海南省还出台了《海南省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暂行)》。
德国无人机航空协会预测,到2025年,欧洲将拥有超过40万架商用无人机。而在中国,无人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不断完善无人机管理的各项法律规范,不断发展反无人机技术,才能有效保障安全有序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