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乔新在退休后,利用自己在无人机领域的专业特长,默默地为长江及水环境管理做出了贡献。乔新教授不仅组建了一支团队,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积极参与了长江大保护的行动。
乔新教授曾在我国自行研制的强击机“强-5”攻击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研发过程中担任副主管设计师,并设计了水上飞机。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机型的研制工作,并曾担任全国航模锦标赛科技创新评委会主任。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乔新教授近年来还投身于长江保护的工作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激发了他的思考:作为航空专家,他能做些什么?
乔新教授注意到,传统的取水方式因江河湖泊面积广阔、水域深邃且情况复杂而存在安全隐患。他考虑能否将具备高机动性能的无人机改造成高效的取水工具。在他的带领下,南航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依托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地对无人机进行了改装,增加了悬浮设备和取水升降装置,确保了取水人员和飞机的安全。
在乔新教授的带领下,南航的学生们参与了南京江心洲两处取水口水质监测、石臼湖、固城湖、秦淮河水质监测以及日常江河巡查等活动。2020年,乔新教授计划带领团队参与江心洲江豚保护项目,利用无人机和飞艇技术建立长江生物监测生态区。
为了不影响江豚的生活,乔新教授和他的团队创新研发了氢燃料电池技术,使无人机的单次有效飞行时间从30分钟延长至两小时以上,并显著提升了电池功率,增强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载重能力。氢燃料电池具备“静”与“净”的双重优势,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对于长江流域的环境监测和江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乔新教授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航空学院的大四学生孙世杰表示:“乔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祖国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在南航的航空学院,还有一支名为“绿迹长江”的志愿者团队。该团队成立于2017年底,每年暑期都会开展长江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他们前往长江流域采集水样,向当地水文局学习水质监测方法,并采访水利委员会的领导,跟随基层科研人员体验日常工作。2019年,他们联合河海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70多名青年学子,组成7个调查小组,沿着长江进行水质调查和实地走访。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绿迹长江”团队已经走遍了长江沿岸10多个省市,实地考察了6个水文局,累计在83个地点进行取水调查,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超过240人。这支团队通过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为提升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