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飞行器时代的重要里程碑是在1907年8月。当时,法国人保罗·科尔尼成功研制并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全尺寸载人直升机。这架直升机不仅标志着直升机时代的到来,也为后来各种类型的通航直升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研究的进步,重量只有几克的MEMS惯性导航系统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成熟提供了有利条件。
无人机主要分为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和复合型无人机。其中,旋翼无人机包括多旋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旋翼无人机具备一些独特优势,如低要求的起飞和降落场地、垂直起降、空中定点悬停等。
多旋翼无人机的命名源于其配备的螺旋桨数量。以四旋翼无人机为例,四个螺旋桨产生的升力和推力通过相邻两个螺旋桨的正反布置来抵消反扭力。在结构设计上,只要保持重心稳定,机身振动就会减少。飞行过程中,多旋翼无人机依靠螺旋桨转速的变化来调整力和力矩,从而实现飞行运动。
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因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维护简便等优点,在小载荷、低速度、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取得了显著成功。无刷电机、电池和飞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在植保、航拍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然而,电动多旋翼的发展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难以在大型载荷和长时间飞行中取得突破。
油动多旋翼无人机利用多个发动机提供动力,每个发动机带动一个旋翼,通过调整发动机的节气门来控制转速,进而改变升力。油动多旋翼的优点在于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但由于其驱动方式和控制原理的限制,飞行速度较慢,抗风能力较差,震动较大。因此,油动多旋翼无人机更适合应用于农业植保等领域。
油电混合多旋翼结合了油动和电动两种动力方式。其中,油发电直驱方案因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载重量大等优点而较为常见。油发电型多旋翼无人机通过油动发电,利用燃油的高能量密度来延长续航时间。尽管这种方案在低速、低高度、长航时的应用场合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载重能力有限,不适合大载荷的应用场景。
无人直升机的设计大多基于有人直升机平台,根据无人直升机的特点进行简化和优化。当前的技术和市场趋势,主要集中在轻小型无人直升机领域。常见的直升机类型包括单旋翼带尾桨、共轴双旋翼、纵列双旋翼和交叉双旋翼等。
单旋翼带尾桨的直升机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但尾桨消耗大量动力,增加机身长度,易产生有害震动和噪声。单旋翼带尾桨在轻小型无人直升机中广泛应用,但其载重能力和安全性有待提升。奥地利西贝尔公司的S100无人直升机是这一类别的佼佼者,其性能指标在同类产品中表现出色。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通过两副旋翼的反向转动来抵消反扭力,具有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飞行稳定性好等优点。然而,共轴双旋翼的操纵机构和机械传动较为复杂,增加了故障风险。共轴双旋翼在军事侦查、电子战平台和高空消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主要用于短距离的大载重物流运输。其两副旋翼一前一后,转向相反,通过同步传动来保证两副旋翼的协调运动。纵列式双旋翼的优点在于载重能力强、纵向稳定性好,适用于运送大型货物。近年来,一飞智控研制的泰坦无人直升机克服了上述缺陷,成为一种新型的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平台。
交叉双旋翼通过两副旋翼的反向转动来抵消反扭力,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的特点。交叉双旋翼无人机在大载重情况下表现出了较好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但最大飞行速度不及单旋翼带尾桨。瑞士Dragon50无人直升机是交叉双旋翼无人机的代表,主要用于航测和航拍。
无人机的行业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市场规模、平台功能和应用场景等多种因素。选择最符合需求的无人机平台是推动无人机快速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多旋翼无人机还是无人直升机,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优势,只有结合特定行业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