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联手治蝗:无人机为何不在中国援助清单上?
作者头像
  • 吴盛
  • 2020-06-19 09:53:09 1

往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人机“硬核”喊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承担巡逻任务,无人机还完成了消毒等重要工作,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近期,巴基斯坦遭遇蝗灾侵袭,中国提供了三批治蝗药械援助。然而,具有治蝗经验的无人机并未被列入援助清单,这引发了疑问:在巴基斯坦推广无人机治蝗是否像牧鸭治蝗那样并不适合现阶段的需求?

围绕这一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近期采访了几家中国的无人机企业,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从人工喷洒到无人机喷洒,是否跨越过大?

据了解,目前巴基斯坦的治蝗工作主要依赖传统的背负式人工喷洒,尚未引入无人机。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务拓展与政府事务总监王轩认为,无人机在国内新疆、山东等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蝗经验。人工喷洒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操作人员存在健康风险。“巴基斯坦目前的情况与中国几年前相似,主要采用人工喷洒。我们使用无人机后,不仅提高了喷洒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中毒等健康风险。无人机在中国发展迅速,我们相信在巴基斯坦也能得到快速发展。”

他指出,在中国一些不适合地面机械作业的区域,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曾以为需要等到地面机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空中机械才能发挥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在山坡、水泥地和稻田等地方,地面机械难以施展,而无人机则能填补这一空白。因此,无人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人机喷洒位置是否不如传统地面机械准确?

“无人机喷洒过程中确实会有一定的漂移现象,因为毕竟是在空中作业,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王轩表示,尽管如此,无人机喷洒仍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在温度不超过37摄氏度时进行飞行作业,避免农药挥发;使用助剂使农药更好地附着在作物上;同时,无人机配备的雷达可以实时监测与作物的距离,调整飞行高度,使喷洒距离最短至半米。

另外,针对无人机载药量有限、电池续航时间较短的问题,大疆农机海外销售负责人褚福森认为,无人机的整体作业效率高于传统农业机械。“目前一架植保无人机的载药量最多为20公斤,飞行时间大约10分钟,但这并不妨碍其高效作业。每小时可喷洒约150亩地,效率远超传统农业设备,还能实现断点续喷和自动返航。”

85%-93%的消杀率是否会引发新一轮蝗灾?

王轩介绍,目前无人机喷洒的消杀率在85%-93%之间,无需全部杀死蝗虫,这是更为有效和经济的做法。“当然,你可以尽可能地将所有蝗虫杀死,但这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如果不需要完全杀死蝗虫,只需将其密度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就可以达到保护作物的目的。”

“我们提倡一种‘环境安全’的理念,即留一部分食物给虫子。如果完全杀死虫子,可能会导致它们产生抗药性,下次再杀死它们会更加困难。”王轩表示。

谈及无人机未能被列入援助清单的原因,褚福森解释说,由于农业植保无人机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但新任官员对此类新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且面对蝗灾困扰,他们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无人机治蝗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明确趋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陈婧琳)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吴盛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中巴中国援助清单联手不在为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