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多旋翼无人机大约在2012年左右从航模中独立出来,但“炸机”问题一直困扰着爱好者们。接下来,我们将回顾大疆创新如何逐步解决无人机的这些问题。
自稳功能是多旋翼无人机的基础,使无人机能够在空中保持稳定姿态。尽管这看似简单,但在早期阶段,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只能维持机身稳定,无法实现水平稳定。大疆早期的产品如WKM系列飞控仍保留了纯手动模式,因为当时的飞控技术还不够成熟,手动模式成为飞行员最后的保障。
随着GPS技术的应用,无人机的稳定性大幅提升,操作也变得更加简便。GPS模式不仅提高了飞行的流畅度,还增加了自动返航等功能。然而,早期的GPS系统仍然不稳定,一些老玩家更倾向于使用姿态模式而非GPS模式。
冗余GPS模式最初由零度智控提出,这是一种双GPS系统,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零度智控的双子星飞控系统和相关机型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大疆创新也在其经纬系列无人机中引入了冗余GPS概念。虽然有一些DIY爱好者尝试过类似的组合,但具体效果尚不确定。
零度智控率先推出了一种无人机降落伞功能,当无人机出现故障时,降落伞可以自动展开,减少损失。然而,这项功能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例如需要足够的开伞高度,且在日常飞行中故障率较低,因此实用性有限。
超声波和红外定高功能最初出现在国外的开源飞控系统中,后来被大疆应用在精灵3系列中,成为标配。这些技术使得无人机的高度控制更加精确,达到了厘米甚至毫米级别。不过,超声波和红外定高功能主要适用于低空飞行,超过30米高度时,气压定高仍是主流。
无人机下方通常配备两套定位系统,一是定高,二是视觉定位。大疆御系列无人机的视觉定位功能可以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实现精准悬停。但在夜间,视觉定位可能会失效,导致无人机进入姿态模式,出现不可控的漂移。为此,大疆为无人机配备了辅助灯,帮助新手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安全降落。
自动避障功能最初在大疆御系列中引入,随后在其他植保无人机中也得到了应用。这项功能显著降低了无人机操作的难度,使得新手也能放心地操作无人机,从而推动了无人机的普及。
以上内容是对原文进行了改写,保留了核心信息,并进行了适当的结构调整和语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