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无人机,军迷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捕食者”、“彩虹”以及“翼龙”这类传统的大翼展无人机,也可能是像“攻击-11”这样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机。然而,实际上由于各种不同的作战需求,无人机的形态多种多样。我国作为无人机研发的领军者,在最近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无人机形态。
一段由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装有类似火箭发射筒的卡车迅速抵达指定位置,并调整发射筒的角度,但发射出的并不是火箭弹,而是小型固定翼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目标上空盘旋,并多次改变阵型,模拟对目标的攻击。
这种无人机攻击模式实际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无人机蜂群系统。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各自的无人机蜂群系统。2016年10月,美国军方曾利用三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投放了103架“灰山鹑”无人机,展示了集群决策、自我修复和自适应编队飞行等技术,但这一数据与中国相比仍有差距。
早在2017年,中国电科集团就已经进行了约200架蜂群无人机的投放试验,而这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蜂群无人机的实际部署和作战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蜂群无人机的实战意义究竟有多大?
由于各国都在积极研发蜂群无人机系统,这种装备在未来必然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结论,但实际上,由于尚未投入实战,谁也无法确定该系统是否真的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点可以从一代机到二代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借鉴。当时,装备了一代机的先进军事大国纷纷转向研发二代机,主要追求高空高速性能,试图用速度和爬升优势碾压一代机。然而,在实际战场上,一代机凭借低空机动性占据优势,二代机则因设计缺陷而处于劣势。因此,后来出现的三代机特别强调了良好的低空机动性,这是从实战中汲取的经验。
同样地,目前关于蜂群无人机的各种攻击设想大多未经实战检验,例如饱和式打击或长时间低空侦察后再打击。尽管这些场景可能在电影中有所展现,但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只呈现了单一视角。事实上,反制蜂群无人机的方法肯定存在,只是尚未被发现或验证。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大力研发无人机蜂群系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经验,大力发展反无人机蜂群系统的武器装备。这就是矛与盾的关系。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攻击武器的实力如何,但先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就能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