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伊萨克·卡米纳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未来“无人机蜂群”技术成熟后,可以同时操控多达100万架无人机投入一次战斗。国内的电科集团也展示了无人机“蜂群”技术,使得这一新兴概念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与备受瞩目的“忠实僚机”概念齐头并进。那么,这两种新兴的无人机作战概念之间有何异同?
两种不同的作战理念
“无人机蜂群”概念源自美国海军的创新思路,灵感来自二战时期德国潜艇部队的“狼群战术”。该战术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大量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用于攻击舰艇目标。由于这些小型无人机的雷达反射截面极小,容易被海面背景杂波掩盖,舰载相控阵雷达很难及时发现。即便发现,无人机的灵活航迹也会显著降低拦截武器的效果。如果无人机数量足够多,就能轻易突破看似坚固的舰艇防空系统。
这种战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攻势强大且成本低廉。一方面,无人操作避免了有人驾驶飞机的风险;另一方面,低端无人机构造成本低,即使一次性投入大量无人机,其综合成本甚至低于高性能战术导弹。
“忠实僚机”概念的初衷
相比之下,“忠实僚机”概念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于2015年前后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将第四代无人机与有人驾驶的第五代战机编队配合,借助五代机的网络节点角色,发挥四代无人机机动性和火力充足的优势,从而增强两者在空战中的杀伤力。
最初,“忠实僚机”概念是为了应对F-35在执行地面攻击任务时,因携带大量弹药导致隐身性能丧失的问题。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建议设计一种内置弹药的隐身无人攻击机,充当F-35的“空中弹药库”,按指令对目标发起攻击,大幅提升F-35的地面打击能力。
技术需求差异
尽管都是无人机,但“无人机蜂群”和“忠实僚机”在技术需求上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隐身技术的应用。对于“忠实僚机”而言,隐身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需要隐藏自己的位置以保护长机的安全。而“蜂群无人机”则无需具备隐身功能,因为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数量优势淹没敌方防御系统,对速度和机动性的要求较低。
此外,“忠实僚机”还需具备高速度和高机动性,以便与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保持同步行动。而“蜂群无人机”则不需要跟随有人机作战,也不需要进行大过载机动,因此对动力和结构强度的要求不高。这种无人机更注重低成本和大规模生产。
控制技术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机蜂群”虽然在设计上要求较低,但在控制技术方面要求较高。要实现“蜂群攻击”,不仅需要人工智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需要依赖先进的5G网络技术来协调大量无人机的行动。
综上所述,“无人机蜂群”和“忠实僚机”在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上有显著差异,但两者都代表了未来无人机作战的前沿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