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空中战场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如何有效地应对无人机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大疆这样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到无侦8和“全球鹰”这样的大型高空无人机,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在战场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它们的应对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高端领域,无侦8、美国的“全球鹰”以及计划出售给台湾的MQ-9“死神”无人机都属于高空无人机,这类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在战术上并无太大区别,同样被视为高价值目标。现有的综合防空系统已经具备了针对这些无人机的有效防御手段。
相比之下,MQ-1“捕食者”这样的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则显得更为棘手。这类无人机飞行高度适中,速度较慢,机动性也不强,因此在现有防空系统面前显得有些尴尬。肩扛式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难以对其构成威胁,而常规防空导弹又显得过于昂贵且浪费。此外,像大疆这样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因其体积小、速度慢且数量众多,更加难以应对。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可以利用带有数据链的步兵系统来引导步兵火力,这种方式对于打击无人机是有效的。其次,虽然“铠甲”这样的野战防空系统在理论上更为理想,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化指挥,结合装甲车辆,增强防空系统的覆盖范围。
对于小型无人机,如大疆,通常可以用轻武器甚至狙击榴弹进行打击。理想的选择是使用带可编程近炸引信的狙击榴弹,这种武器能够在无人机附近引爆,从而有效摧毁目标。另外,使用小口径速射炮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尽管这种装备的成本较高,但对于打击小型无人机来说,其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
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如MQ-1“捕食者”和土耳其的TB-2,由于其飞行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使得传统的防空手段难以奏效。这类无人机的飞行性能实际上非常出色,打击它们更多是一个军事经济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为了应对这类无人机,可以考虑使用专门设计的无人机来反制,即用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来对抗中空长航时无人机。这样的反制无人机不需要复杂的飞行性能,只需要能够长时间滞空,一旦发现目标即可发动攻击。
在技术层面上,这类反制无人机需要配备适合空战的雷达和前视红外设备。武器方面,反坦克导弹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考虑到成本和效能,使用带制导的火箭弹可能更为合适。例如,美国的“海德拉”70毫米火箭弹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选择,且在打击低速、低机动目标时表现优异。
美国空军正在推进一种名为“可消耗无人机”的新型无人机,这类无人机不仅具备有限的隐身能力和高度的模块化设计,还能够自主执行多种任务,如对地攻击、空战格斗、电子侦察和战场监视等。这类无人机的单价控制在200万美元左右,但装载特定任务模块后单价可达2000万美元。尽管成本较高,但由于其可消耗性,美国空军认为这类无人机仍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国空军还在研究使用火箭助推降落和拦阻网回收的方式,以减少对传统跑道的依赖,从而增加部署的灵活性。这种可消耗且低成本的设计使得大规模出动和深入行动成为可能,大大增加了对手的防空压力。
总的来说,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有效应对无人机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战术手段。未来,无人机反无人机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模式,这也意味着无人机将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