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计划向台湾出售4架“海上卫士”无人机,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台湾媒体对此表示欢迎,但大陆专家认为,这种军售实质上可能只是台湾地区支付的一种“保护费”。
此次军售总额高达40亿人民币,是美国政府放宽无人机技术出口限制后,首次对外出售“海上卫士”无人机。据报道,除了提供无人机外,美国还将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及维护服务。该无人机的最大航程超过1.1万公里,可持续飞行50小时,但据透露,此次出售的无人机并未装备任何武器,只能执行侦察任务。
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严德发表示,民进党当局尚未收到美国的正式通知,但岛内媒体对此反响热烈,争相报道。报道还指出,参与此次军售的美军部队在之前的演习中佩戴了类似中国地形的红色臂章,暗示该无人机主要针对中国大陆。
对此,大陆专家表示,美国出售的“海上卫士”无人机虽然具备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的功能,但其自保能力较弱。专家指出,这款无人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尚可,但若爆发冲突,其进入大陆领空并对目标进行打击的可能性较低。即使在远离大陆的空域执行侦察任务,这款无人机也可能难以自保。
实际上,民进党当局对此次军售感到兴奋,主要是因为台湾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不可或缺,台湾军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其自行研发的“腾云”无人机至今仅有实验性质的服役,效果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解放军在无人机领域的优势明显,最新研发的“翼龙”无人机不仅携带更多弹药和侦查设备,还在飞行速度上优于美国对台出售的无人机。
此次美国对台军售引发多方关注,而专家们对于“海上卫士”无人机的实际效用持怀疑态度。台湾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仍需加强,而解放军则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
以上内容是对原文的改写,确保不扭曲原文事实和核心信息,同时提高了文章的紧凑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