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在与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中遭受重创,失去了大片领土。许多亚美尼亚人被迫离开家园,甚至有人主动烧毁了自己的房屋,以防止它们落入阿塞拜疆手中。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落后意味着容易受到攻击,这不仅是亚美尼亚的教训,也是所有国家的重要警示。
阿塞拜疆凭借从土耳其和以色列购得的无人驾驶飞机取得了显著胜利。亚美尼亚的防空系统和手持突击步枪的士兵们面对这些难以发现的无人机显得束手无策。这些无人机可以轻易发起攻击,但很难被击落。
有趣的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亚美尼亚依靠现代化且装备精良的军队,曾战胜过阿塞拜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阿塞拜疆利用石油收益购置了大量先进武器,并在此次冲突中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但历史已经证明,未来战争的走向仍然充满变数。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指出的,纳卡冲突可能成为小型、相对便宜的无人攻击机如何改变传统地面战和空中力量主导的战争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也表明,即使是复杂武器系统,如坦克、雷达和地对空导弹,如果没有有效的防御措施,面对无人机时也会显得脆弱不堪。这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坦克时代的终结是否即将到来的讨论。
在印巴边境和中印边境,印度一直依赖数量上的优势而非纯粹的技术实力。《印刷报》提到,印度正经历现代化进程,该国应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冲突中吸取教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惩罚性技术的应用。
印度军队的黄金时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那时,印军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火力。无论是执行巴拉科特袭击任务的幻影2000战斗机,还是在拉达克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米格-29战斗机,抑或是部署在中印边境的T-72坦克,这些系统都是在那个时期采购的。
文章指出,印度应制定明确的国家安全准则,并考虑到敌人可能采取的各种作战方式。不应只关注那些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显得华而不实的系统。
在亚美尼亚的情况下,无人机作战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要对抗无人机,需要具备全面的空中优势,而印度空军可能无法长时间维持这种优势。
谈到无人飞行器,中国作为印度的邻国,在无人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不仅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无人机(包括武装无人机),还在反无人机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亚洲时报》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了一种由多种武器和设备组成的反无人机系统,包括陆基火箭和可以发射大型蜂群的无人机,以及车载探测设备。
《环球时报》指出,中国还有能够发射干扰信号的反无人机装置,使无人机被迫降落或失去方向。
对比印度的无人机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在班公湖地区,中国无人机全天候监控印军,而印度士兵缺乏足够的侦察和监视手段。
负责与中国在北部实际控制线(LAC)交界的第14军正在考虑采购至少10至15架远程“苍鹭”无人机和20至25架多用途直升机用于近距离监视。去年,印度投入约600架微型无人机用于高空空中监视,这些设备由以色列制造。此外,印度也在探索从美国购买“收割者”无人机的可能性。
《印刷报》认为,印度应加大本土无人机技术的投资,而不是最终从国外购买昂贵的武装无人机,因为这些无人机数量有限,不足以在战争中提供足够的对抗敌人的能力。
文章最后总结道,在战场上对抗敌人,印度必须重视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依赖人海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