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美国The Drive网站《和高山带》专栏报道,俄罗斯Okhotnik战役无人机在测试中成功发射了模拟空对空导弹。这款具备隐形功能的飞翼型无人机,未来将承担起战斗和拦截任务,能够攻击敌方空中目标。
据报道,Okhotnik无人机在俄罗斯空军的阿舒鲁克训练场进行了多次测试,但测试中使用的并非实际导弹,而是模拟导弹,这些模拟导弹仅配备了红外和雷达导引头,没有安装发动机和战斗部。这表明测试并未涉及实弹发射。此外,RIA Novosti报道指出,这些导弹实验旨在评估无人机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导弹制导系统与苏-57战斗机的兼容性。这意味着Okhotnik无人机有望成为苏-57的辅助战机。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之前的声明,Okhotnik无人机能够扩大苏-57的雷达覆盖范围,并为远程武器提供目标引导。若这一说法属实,那么Okhotnik无人机将配备雷达和其他传感器,能够探测、跟踪和攻击目标,并具备一定的自主作战能力。这使得其接近科幻电影中描绘的自主作战无人机。
尽管如此,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的整体实力仍不及中国和美国。Okhotnik无人机发射模拟空对空导弹的测试是否意味着俄罗斯已经迎头赶上中美呢?笔者认为未必如此。
中国和美国都已试飞了隐身无人机,如中国的“利剑”和无侦-8,以及美国的X-47B和MQ-25等。然而,目前中美两国的隐身无人机尚未进行过攻击空中目标的实验,它们主要用于侦察、对地打击和空中加油。
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均已尝试过非隐身无人机发射空对空导弹。例如,美国曾在2017年从MQ-9“死神”无人机上成功发射AIM-9X空对空导弹。
同样,中国虽未公开报道过无人机发射空对空导弹的消息,但从天燕-90空对空导弹的宣传材料来看,该导弹可以由无人机发射。笔者推测,中国可能已经完成了相关实验。
天燕-90和AIM-9X空对空导弹均为红外制导导弹,无需载机装备雷达即可发射。而Okhotnik无人机目前尚未展示出红外观瞄设备,仅依靠导弹自带的红外导引头来搜索目标。目前尚不清楚测试中导弹是挂在外部还是内部弹舱,但红外制导导弹需要搜索目标,因此必须能够“看到”空中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隐身性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Okhotnik无人机的测试还处于初级阶段,成为真正的战斗无人机还需要多年研发,并不一定能够领先中美。
此外,中美在无人机空战技术上的研发重点在于AI控制下的自主空战算法。2020年8月,中美均进行了AI控制虚拟无人机空战的多团队对抗比赛。美国DARPA组织的比赛中,包括波音公司、EpiSci公司、佐治亚理工学院、Heron Systems公司和physicsAI公司在内的五个团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比赛,旨在开发空战机动算法,用于自主作战无人机或有人驾驶飞机的辅助。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工业成都所也举办了“龙智杯”超视距智能空战AI大赛。此次大赛吸引了13支队伍的18个优秀作品参赛,共进行了42场比赛。
与DARPA侧重近距离格斗不同,成都所专注于超视距空战。双方在100公里×100公里的空域内展开战斗,实现自主定位、导航飞行、目标探测、武器发射、机动规避等空战决策和控制过程,最终击落对方或突破对方防御线者获胜。
未来,DARPA有可能继续研究超视距空战的AI算法,而成都所也可能继续探索近距离格斗的AI算法。截至目前,俄罗斯尚未报道过类似的AI研究进展,但有消息称俄罗斯已将部分AI技术应用于苏-35战斗机,辅助驾驶员进行决策。
然而,俄罗斯的AI技术水平与中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专利组织WIPO的统计报告,1998年至2017年间各国申请的AI专利数量中,美国居首,中国紧随其后,俄罗斯则排名第10,且专利数量远低于中美。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俄罗斯Okhotnik无人机在具备真正空战能力方面,可能会比中美晚一些时间,并且技术实力也不一定能够赶上中美。然而,在中俄美三国的共同努力下,无人机空战时代确实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