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地面装备方队首次展示了无人作战模块,这一展示引起了广泛关注。无人作战模块分为三个方队,全面展示了中国现役的多种无人作战装备。其中,无人作战第一方队展示了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侦察校射无人机、小型远程侦察无人机和中程高速无人机;无人作战第二方队展示了攻击-2无人机、攻击-11无人机和反辐射攻击无人机;无人作战第三方队展示了两种侦察干扰无人机和水下无人潜航器。特别是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和攻击-11察打一体隐身无人机等机型,是首次公开亮相。
无人驾驶航空器(简称无人机)是一种无需飞行员操控,依靠程序自动飞行或由地面、海上、空中控制站遥控飞行的飞行器。自1940年代以来,无人机已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无人机技术,先后研制出了“长空”-1号靶机、无侦-5高空照相侦察机和D4小型遥控飞机等多个系列产品,建立了以多所航空航天院校为依托的设计研发机构,具备了自行设计和小批量生产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和陆军开始列装多种无人机,包括侦察机、炮兵校射无人机、反辐射攻击无人机、电子侦察无人机和电子干扰无人机等。此外,科研院所和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也开始设计制造长航时的大型无人机,推出了诸如攻击-1、攻击-2、攻击-11察打一体无人机等高端机型。一些型号的无人机还出口到了国际市场,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翼龙”系列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中东地区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军队展示了包括9种型号26架各用途无人机和两艘HSU001型无人潜航器在内的多种无人作战装备,显示了智能对抗和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高端无人机领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如长航时的大型高空无人机和先进的无人战斗机。高性能的大中型无人机已成为衡量各国无人机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无人机最初主要作为靶机,用于测试高炮、防空导弹等地面或舰载防空武器和空空导弹、航空机关炮等机载武器的功能,为地面防空部队、舰艇对空中目标射击训练和战斗机空战训练提供靶标。如今,无人机除了继续扮演靶机的角色外,还承担着重要的情报侦察任务。航空侦察是现代战争中情报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侦察机可以在敌方目标上空执行侦察任务,避免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无人机在执行危险、肮脏或单调的任务方面表现出色。例如,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军出动地面机器人和无人机等无人设备进入核电站内部和放射性污染区域执行探测任务。长航时的大型无人机在此类任务中具有明显优势,它们可以连续飞行数十小时,如美国的RQ-4“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可以连续飞行数千公里,续航时间长达42小时。
此外,随着无人机技术和机载武器的升级以及战场指挥控制能力的提升,无人机的应用从传统的侦察向侦察与打击一体化转变。侦察与打击一体化无人机能够在发现目标后立即发起攻击,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这种无人机在现代反恐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攻击-2无人机,其整体水平与美军的MQ-9“死神”和MQ-1B“捕食者”察打一体无人机相当。
从作战用途来看,无人机可以执行侦察、通信、武器校射、电子对抗和对地攻击等多种任务。近年来,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加速,对传统以有人驾驶作战飞机为主体的空中作战装备体系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并有望在未来成为空中作战体系中的新锐力量。
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及其生命安全保障问题,因此在设计上更加灵活,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隐蔽性好。当前,国内外都在广泛研究和试验“无人机蜂群”战术,设想通过大量释放数百架甚至上千架小型无人机,分别携带侦查设备、干扰设备和攻击武器等,使敌人难以招架,同时大量消耗敌方防空武器。传统的空战武器与防空武器的研发成本比例为1:10,而高性能无人机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防空作战的困难局面,甚至使防空武器陷入难以应对的困境。
随着无人机的大量列装和应用,传统的空中作战力量结构也将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陆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都将面临飞行员培训的问题,而无人机则可以显著降低培训成本,增加装备数量。未来更先进的智能化无人机将进一步减少对遥控站和操作员的依赖。从长远来看,未来的空中作战力量将是无人机与有人机的结合和协同作战,无人机冲锋在前,有人机负责指挥和控制,形成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
展望未来,中国军队的无人机装备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全面推动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为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