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重庆网红列车遭无人机撞击致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
2月22日下午3点30分左右,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的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在行驶至佛图关至大坪路段时,一架无人机低空飞行迫使列车紧急停车。列车在暂停一段时间后恢复运行,并顺利抵达下一站。目前未接到有关乘客受伤的报告。重庆轨道交通公司已向相关部门汇报此事,等待进一步处理。
近年来,无人机凭借其小型化、智能化、普及化和多样化的特性迅速崛起,成为新兴行业中的佼佼者。自2014年起,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球销售的民用无人机数量约为57万台,其中专业级无人机占17.1万台,消费级无人机占39.9万台。随着深圳大疆等创新企业的快速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迅速升温,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也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据统计,2015年至2020年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9%。
然而,随着无人机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民用无人机在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无人机的探测、反制和防控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目前,无人机反制系统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监测控制类、直接摧毁类和干扰阻断类。具体方式包括:
无线电干扰是当前无人机反制的主要手段,主要分为两类:卫星定位信号干扰和操控信号干扰。
卫星定位信号干扰:通过干扰无人机的卫星定位信号,迫使其失控或返航。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会对周围无线电设备产生干扰。
操控信号干扰:通过阻塞无人机的遥控信号,使其失去控制。这种方式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且对自主飞行模式下的无人机无效。
网捕技术主要包括使用大型旋翼无人机发射网弹或挂载捕捉网等方式。这种方法准确性较低,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难以应对大规模无人机攻击。
硬毁伤技术通过导弹、训练有素的猛禽或暴力竞速无人机来摧毁目标无人机。这种方式要求高精度,且在人口密集区域可能引发二次伤害。
激光打击技术需要精准瞄准无人机的关键部位,如电调模块或控制电路。这种方式需要高功率激光设备,且对无人机群的打击效率较低。
高能微波打击技术通过向无人机内部电路传递高能微波,导致无人机失控。这种方式受限于发射功率,需要提升打击距离。
卫星定位诱捕:通过发射虚假卫星信号,使无人机误判位置并返航或降落。这种方式成本低、易于操作,但无法应对自主飞行的无人机。
无线电通讯协议破解:通过破解无人机的无线电通讯协议,模拟遥控信号控制无人机。这种方式在当前反无人机领域较为先进,但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破解难度日益增加。
尽管我国相关企业和部门在无人机反制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对无人机黑飞的惩罚力度不足,通常只是罚款和没收设备,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其次,现有反无人机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评测标准,导致选择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再者,现有的反无人机系统多基于单一技术,存在局限性,难以应对复杂环境。最后,反无人机设备的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推广难度大。
综上所述,无人机反制技术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