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英国的两位将军卡德尔和皮切尔建议研制一种无需驾驶员、可以通过无线电操控的小型飞机。这种设想后来在一定程度上为无人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人机自那时起便广泛应用于军事任务,例如在一战期间、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均有应用。
如今,拥有百年历史的无人机已不再局限于军事用途。它们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了航拍、农业、高空表演、宣传、快递运输、军事侦察、救灾、测绘和电力巡检等领域。
不久前,名为“机智号”的无人机跟随探测器成功登上火星,成为无人机领域的一大里程碑。此外,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上千架无人机上演了一场壮观的灯光秀。在疫情期间,无人机还被用来劝阻未佩戴口罩的市民。
南京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小型量子网络原型,实现了量子信号在1公里外的传输。索尼也在2021年的CES上宣布进入无人机市场,推出了其首款产品Airpeak,该产品将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搭载索尼Alpha无反相机的无人机。
中国的一家初创公司则开发了一种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的无人机,用户头部的转动将直接影响无人机的方向。
那么,无人机还有哪些最新的进展?
在2018年9月的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第62次会议上,无人机被归类为“会飞的照相机”。在消费级市场上,航拍是无人机最常见的应用之一,而大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近,大疆发布了最新产品DJI FPV,引起了广泛关注。
DJI FPV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第一人称视角飞行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于飞行之中。它提供三种模式:普通模式、运动模式和进阶手动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速度限制。值得一提的是,三种模式都支持一键紧急刹车和悬停功能,这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在无人机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2021年2月18日,一篇名为《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抗碰撞昆虫级软驱动空中机器人》的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期刊上。
该研究由麻省理工学院(MIT)、香港城市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设计了一款重量仅为665毫克的超轻型无人机,其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昆虫。这款无人机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软性驱动器“介电弹性体致动器”,使其具备了极高的灵活性和耐久性。
这款无人机可以在0.16秒内从飞行碰撞中恢复,并完成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团队认为,这种无人机未来有望在农作物授粉和狭窄空间内的机器检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无论是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的“穿越机”,还是灵活的昆虫级“空中机器人”,无人机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