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扇动翅膀500次,重量仅有0.6克,即使遭受碰撞也能迅速恢复飞行——这不是一种昆虫,而是真正的天然无人机。
这款无人机的大小类似一只大黄蜂,外形像一个长着翅膀的磁带盒,主要由机身、传动装置、机翼铰链和机翼四部分组成。
受到蚊子频繁叮咬的启发:即使你快速拍打,蚊子也可能逃脱并迅速返回,这表明蚊子等小型昆虫具有极高的飞行灵活性。例如,果蝇能够在40毫秒内从天花板上翻转过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在人工飞行机器人中却难以实现。而这款“昆虫无人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Kevin Chen研发的,具备昆虫级别的功能。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IEEE机器人学汇刊》上,题为《具有高敏捷性和抗碰撞性的昆虫级弹性飞行器》。
谈到研究的初衷,Kevin Chen指出,大多数无人机体积庞大,主要用于户外飞行。然而,几乎没有任何一款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飞行的昆虫大小的无人机。
他表示,“昆虫无人机”的结构与大型无人机截然不同。后者通常依靠电动机提供动力,而将这种电动机缩小到“昆虫无人机”中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因此,需要寻找电动机的替代品。
先前的主要替代方案是采用由压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小型刚性执行器,但这些执行器非常脆弱,难以承受频繁的碰撞。因此,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弹性驱动器。
Kevin Chen通过使用软驱动器,设计了一种更具弹性的新型驱动器。这种驱动器由薄橡胶圆柱体制成,外部包裹着碳纳米管。
当碳纳米管通电时,静电压力会产生,从而挤压和拉伸橡胶圆柱体,这种反复的挤压和拉伸使“昆虫无人机”的翅膀能够快速振动。
这种驱动器是提升无人机性能的关键。它由长度为8毫米、宽度为50毫米、厚度为210微米的弹性片材制成。在弹性体卷成圆筒后,碳纤维帽连接在两端,同时连接电气和机械部件。
通过降低接触电阻,制造过程提高了效率。最终设计的驱动器能使翅膀每秒振动500次,赋予无人机类似昆虫的灵活性。
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受到手部撞击,它能像蚊子一样在0.16秒内恢复飞行,并能执行空中翻腾等动作。
相比之前的成果,新型驱动器的功率密度提高了100%,转换效率提高了560%。
这种驱动器相当于“昆虫无人机”的“心脏”。掌握了“心脏”之后,他们开始设计无人机的其他部分。
基于新的数据分析,他们重新设计了无人机的传动装置、机翼铰链和机翼。机翼的骨架由碳纤维制成,翅膀则采用聚酯纤维,使其看起来像蝉翼般逼真。
最终,这款“昆虫无人机”不仅能够悬停飞行,还能以每秒70厘米的速度上升。这使得它成为目前最快的软体移动机器人之一。
此外,该无人机的升力重量比为2.2:1,意味着它可以携带相当于其重量的有效负载。
初步测试显示,使用现成的锂聚合物电池(LiPo),无人机可以飞行10至30秒。无人机下方的合金线主要用于供电。任智健表示,下一步计划是让无人机携带电池,更加自由地飞行。
与之前的工作相比,本次机器人的传动长度增加到500微米,铰链尺寸调整为2.05毫米和0.10毫米。铰链由12.7微米厚的聚酰亚胺薄膜制成。新型驱动器、传动装置和机翼铰链的结合,使无人机的净升力提高了83%。
机翼设计也得到了改进,使无人机能在更大气动载荷下工作,并能在碰撞后恢复飞行。通过采用新型碳纤维和优化翼根位置,无人机的机翼刚度得到了增强,使其能在遇到碰撞时恢复飞行,并能完成空翻等动作。
在飞行展示中,无人机展示了可控的悬停飞行。在10秒的悬停飞行期间,高度误差小于0.5厘米,xy平面的漂移小于4厘米。
此外,无人机的上升速度达到了70厘米每秒,比之前的工作提高了两倍以上。
除了悬停和上升飞行,无人机还能通过反馈控制从飞行中的碰撞中恢复。实验显示,无人机在受到撞击后仍能迅速恢复飞行。
任智健表示,这款无人机适用于目前所有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如搜救和探索,尤其适合进入狭小封闭的空间。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自然环境调查、农作物授粉等领域。由于其仿生和微型化的特点,它不会干扰野生动物。
此外,最近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上搭载了最新的无人机,由于火星大气稀薄,需要更高的转速才能正常运行。而这款新型软体介电驱动器在高频运动中表现出色,并且在低重力环境下也不会影响无人机的飞行性能。
这项研究主要由Kevin Chen及其学生任智健、哈佛大学在读博士生Siyi Xu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Pakpong Chirarattananon等人共同完成。
Kevin Chen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微机器人实验室担任Robert J. Wood教授的指导,获得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重点是在海陆空之间移动和转换的昆虫级机器人。此次研究也是他在毕业后与导师再次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