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的XQ-58A和MQ-25无人机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显示出美国正加速发展低成本消耗型无人机,为2025年智能无人机的应用做好准备。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如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甚至印度也在积极研发“忠诚僚机”无人机。本文将盘点这些低成本的“忠诚僚机”。
选择低成本无人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1992年起便致力于研发“食肉鸟”隐身无人机,随后还推出了X-45、X-47、幻影雷、RQ-170、RQ-180等型号。尽管飞翼设计的隐身无人机在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诸多难题。目前,制造高度智能化的飞翼设计隐身无人机的成本极高,例如两架X-47B无人机的研发费用接近9亿美元。因此,现阶段飞翼设计隐身无人机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更多是用于技术积累和战略威慑。
美国海军在2010年便有意开发一款舰载无人机,但由于成本考虑,最终放弃了高度隐身的无人攻击机,转而发展了一款隐身性能较低的MQ-25“黄貂鱼”无人机。MQ-25无人机于2019年9月19日首飞,经过30小时的初步测试后,2020年12月9日加装加油吊舱的版本也完成了首飞。预计美国海军将装备至少72架MQ-25无人机,总成本约130亿美元。每架MQ-25无人机可携带6.8吨燃油,飞行距离可达900公里,主要任务是为F/A-18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首批无人机预计在2021年10月1日前交付。
XQ-58A“女武神”无人机主要用于配合F-22、F-35、F-15EX等战机执行作战任务。该无人机于2019年3月5日首飞,全长8.8米,翼展6.7米,载荷能力500千克,作战半径3900公里。2020年12月9日,XQ-58A无人机上的gatewayONE通信模块成功实现了F-22和F-35之间的首次数据共享。XQ-58A的单价仅为200至300万美元,可通过集装箱伪装进行前沿部署,必要时可对目标发起突然袭击。
澳大利亚紧跟美国的步伐,在波音公司的协助下研发了本国版本的“忠诚僚机”。该无人机于2021年3月1日首飞成功,全长11.7米,航程超过3700公里,可用于替代有人机执行空中预警、战术侦察等任务。目前其单价约为1900万美元,预计2025年左右可正式投入使用。
俄罗斯的“格罗姆”无人机也在2020年的装备展览会上首次亮相。该无人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7吨,载荷能力为2吨,作战半径700公里。一架有人机可以引导三架“格罗姆”无人机执行侦查或对地攻击任务。虽然该无人机还具备改装为空战无人机的潜力,但目前仍处于厂家自筹资金研发阶段,尚未获得俄军订单。
英国在2020年6月启动了“蚊子计划”,开始研发低成本的LANCA无人机。该无人机将与英国正在研发的“暴风雨”战斗机协同作战。英国空军在年初签署了一份价值40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制造一架原型机。LANCA无人机预计于2023年首飞,如果进展顺利,有望在2028年前后服役。
印度不甘落后,在2021年2月的航展上展示了本国的“战士”无人机模型。然而,该无人机目前仍处于设计阶段,尚未确定具体进度。
最后介绍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无人机,名为“箭”式超音速无人机。该无人机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进行超音速飞行,官方数据显示其最大起飞重量为16吨,单价最高为1600万美元。首架缩小比例的原型机预计年内首飞。
这个世界似乎一夜之间迎来了智能无人机的爆发。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内,低成本智能无人机将迎来快速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无人机依赖大数据识别目标并执行任务。美国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底蕴,澳大利亚借助外部力量取得了一些成果,英国和俄罗斯也有一定的无人机研发经验。新加坡的新概念无人机则更多是在参与这一潮流。最令人困惑的是印度的举动,不禁让人质疑其是否急于求成。
技术尚未成熟的飞翼设计隐身无人机一直未能进入实战阶段,反而被近几年出现的低成本智能无人机所超越。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最终结果将在大潮退去后显现。奔跑吧,阿sir!
这里是简单易懂的武器知识及战争历史科普平台,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武器小站(wuqixiaozhan)。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