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盐城的一名渔民捕获了一艘外形似小船的无人潜航器。经专家鉴定,这是一艘波浪滑翔器,利用波浪的能量和船体表面的太阳能板进行驱动,能够在海上连续运行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它不仅可以执行海洋测量、监控、情报收集等任务,还能跟踪目标、呼叫反潜机进行侦查和打击。
近年来,我国渔民频繁捕捞到各类潜航器,表明我国海洋边境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些潜航器和其他类型的水下间谍装置可能意图限制我国海军的行动自由。
在过去的热战时期,美军核潜艇经常潜伏在苏联军港附近,悄悄跟踪苏联潜艇。双方在水下频繁上演跟踪与反跟踪、甚至撞击的场景。当时,苏联潜艇的噪音较大,使美军核潜艇较易发现它们。苏联核潜艇一旦发现自己被跟踪,往往会采取激烈的机动动作,如大角度转弯甚至180度回转,有时甚至不惜冒着碰撞的风险。尽管苏联潜艇拥有双壳体结构,相对耐撞,但美军核潜艇也遭受了不少损失,例如南欧鲭鱼号和巴吞鲁日号受损,苏联的K219号核潜艇也因碰撞而沉没,美军的天蝎号核潜艇也在跟踪苏联舰队时遭遇不幸。
无人潜航器作为一种小型自动化侦察工具,相比传统核潜艇更具优势。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收集水文资料、对方潜艇和舰船的声纹资料,战时还可以精确识别目标,召唤己方海空力量进行打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就开始研究无人潜航器,但早期设备的功能十分有限,续航时间只有几小时,通信能力也不足。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无人潜航器才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海底勘探。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舰艇面临水雷威胁,因此加大了对无人潜航器的研发力度。到2003年,美国海军已能利用无人潜航器执行反水雷任务,确保航道畅通。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无人潜航器现在能够承担更多任务,包括侦察、反潜、反水雷、海洋调查和导航通信等。动力系统方面,美军的无人潜航器有自推进型、环境动力型等多种类型,从小型到大型都有覆盖。无人潜航器逐渐向无人潜艇发展,从单纯侦察型向侦察与打击一体化转变。目前,正在研发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LDUUV)可以搭载导弹等武器,实现攻击功能,符合美国海军打造无人舰队的战略需求。
当然,无人潜航器并非美军独有。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德国、日本等也在研发类似的设备。例如,俄罗斯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采用了液态金属反应堆,无需设置舰桥等突起物和人员出入开口,且使用无噪声的磁流体动力泵,使得其整体设计更接近大型鱼雷。这种潜航器体积小、噪音低、速度快,便于隐蔽突破敌方探测网,对敌方导弹核潜艇、航母和海岸基地等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2019年国庆大阅兵上,中国也展示了HSU001无人潜航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认为,这是一种集侦察与攻击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水下智能武器,能在海底布设伏击,构建新型网络化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