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事业在过去七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最初无法制造最基本的螺旋桨飞机,到现在能够自主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虽然在某些领域还需要加强,但与全球领先的航空大国相比,我国已经从远远落后追赶到了并驾齐驱的地步。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庆祝这一里程碑,中航工业集团制作了一部纪念影片,展示了我国航空事业七十年的辉煌历程。影片中出现的一架飞翼式无人机——“攻击11型”引起了军事爱好者的关注。作为一款高性能无人机,“攻击11型”不仅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进步,也表明它已成为人民空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点发展方向。
“攻击11型”无人机首次亮相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这是一款高度先进的无人机,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成为人民空军体系化、网络化作战的主要力量。那么,这款无人机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从隐身性能来看,“攻击11型”无人机因为不需要考虑有人驾驶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了全隐身化原则。其雷达反射截面(RCS)远低于所有有人驾驶的隐身飞机,同时红外信号特征也较低。这意味着它在执行打击任务时几乎不会被发现,可以悄无声息地对敌方的关键目标或指挥中心进行精确打击。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空军越来越依赖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后者被称为“忠诚僚机”。这种组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作战行动。尽管“攻击11型”无人机体积较小,暂时无法配备高功率的相控阵雷达天线,但它可以通过安装被动红外探测设备或小型合成孔径雷达来提升探测能力。多个“攻击11型”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可以利用组网技术进行空对空和空对地/海的侦察,其效能堪比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如果形成这样的编队,未来的空战和对敌攻击战术将会大大简化。
被动红外/热成像探测设备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它可以被动接收目标发出的红外光,从而识别伪装或虚假目标。这种技术已经在AC-130炮艇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配合机载火炮对地面目标进行精准打击。目前,军用航空型被动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已经超过了数百公里。据推测,类似的探测系统可能已经被集成到“攻击11型”无人机上。
总体而言,“攻击11型”无人机已经投入服役,其隐身性能和作战能力远超“翼龙”系列无人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大的载荷,能够携带重型航空炸弹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这种无人机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大国空军攻防作战的关键武器之一。一旦形成无人机主导的作战模式,将极大地拉开与中小国家的技术差距。数千架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除了投降别无选择。而实施打击的大国将无需承担人员伤亡的风险,即使部分无人机被击落,补充起来也非常容易。这种战法看似简单却极其残忍,如同网络游戏一般轻松结束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