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拍下陕西沙漠现状,引发各国讨论:中国操作见怪不怪
作者头像
  • 大器智能
  • 2021-05-08 20:13:55 8

导语:大自然既是仁慈的母亲,又是无情的屠夫。——雨果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导致长江下游的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以上降至现在的10%左右。每年,长江下游流入长江的泥沙量高达约6.8亿吨,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由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物管理,最终自食其果,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今天,人们再次呼吁:要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国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PM2.5浓度持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禁塑政策也大幅减少了塑料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中国卫星拍摄到的陕西沙漠现状,这一发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

01沙漠现状

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东北部与陕西省北部交界处,总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也是京津地区的重要风沙来源地,覆盖了陕西境内大约一半的沙漠区域。该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和风沙侵蚀严重,阻碍了陕西的发展。然而,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焕然一新,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植被,860万亩流动沙丘得到了有效治理。昔日的荒沙之地,如今已成为林地、草地和肥沃农田,荒漠变成了绿洲。

02治沙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市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连续几代人不懈努力,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通过人工种植、飞机播种、封山育林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等一系列治沙造林项目。

在北部风沙区,共建立了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造林面积达175万亩。沙漠中心地带还建起了多个万亩以上的连片林地,新栽种了180万亩以樟子松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完成了52个“万亩衔接工程”。这些努力使得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转变。

03治理成果

榆林的治沙造林历程是一段科学而艰苦的过程,每一步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无数治沙者的不断尝试与无数次失败后的总结。如今,毛乌素沙漠逐渐融入陕西版图之中。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陕北榆林的经验被世界各国专家视为典范。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还结束了长期遭受沙尘暴侵袭的历史。

04总结

土地沙漠化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及地区以及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某些时期,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甚至达到1万平方公里。如果这种情况持续25年,中国将新增一个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荒漠。面对这样的危机,一代又一代治沙人默默奉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用毕生精力书写着治沙传奇,也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对于陕西沙漠变绿洲这一成就,您有何看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大器智能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中国无人机见怪不怪陕西沙漠各国现状引发操作讨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