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工作。自2019年起,中国的植保无人机产业逐渐成熟。2019年和2020年,国家不断推出有利于植保无人机发展的政策,补贴力度加大,再加上行业整合加快和相关技术的持续突破,使得整个产业链逐步完善,行业热度也显著提升。
国内植保无人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国内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2010年,国内推出了首款商用油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随后几年,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较为缓慢,涉足的企业并不多。直到2014年,随着“加强农业航空建设”的政策出台,资本开始涌入这一领域。据统计,仅2014年,国内就有近百家企业进入植保无人机行业。此后,多个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专项项目推动行业发展
2016年,“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项目启动,其中一项是“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的研发。这项举措大大促进了植保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作业量稳步增加。目前,中国的植保无人机无论是在装备总量还是作业面积上都已位居全球首位,在飞控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工业无人机在农林植保领域的应用
农林植保无人机主要用于植物保护作业,由飞行平台(包括固定翼、单旋翼和多旋翼)、GPS飞控系统和喷洒装置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GPS自动控制完成喷洒任务。植保无人机在农业中的主要功能包括预防、控制和补救三个环节。
植保无人机数量快速增长
自2012年第一架单旋翼无人机投入使用以来,2014年首个多旋翼无人机也进入市场。到了2016年,黑龙江省的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900台,作业面积达到280万亩。截至2019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5.5万台,作业面积超过8.5亿亩次。从2015年开始,农林植保领域的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46.6亿元。受到疫情、春耕和5G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20年植保无人机再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市场应用都有显著提升,市场规模约为67.9亿元。
植保无人机应用潜力巨大
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智能控制。智慧农业的四个应用场景包括无人机植保、农业自动驾驶、精细化养殖和农业物联网。作为智慧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前景广阔。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中国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更加成熟。2019年和2020年,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补贴力度加大,行业整合加快,相关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日趋完善,行业热度持续攀升。这些都为2021年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21年,行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例如疫情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无人化作业需求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存在,这将继续推动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和发展。预计2021年,中国农林植保领域的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31亿元,到2026年有望达到250亿元。
更多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分析,可参阅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此外,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以及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