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4“全球鹰”是美国研发的一款远程长航时无人战略侦察机,尽管已经服役多年,但其技术水平依然在全球无人侦察机中名列前茅。然而,美国空军高层最近表示,将继续推进“全球鹰”的服役计划。考虑到这款无人机即将全面服役,美军需要寻找替代品。不过,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倾向于削减军费开支,这可能导致国会和空军之间产生分歧。
2000年,首架“全球鹰”正式服役,这款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只有20多年,但其侦察能力和战场表现仍然非常出色。一般来说,有人驾驶飞机的使用寿命大约在30年左右,因此“全球鹰”实际上还未到退役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服役的F-16战斗机至今仍在进行延寿和改造,较新的F-16C/D型仍然是美国空军的主要作战机型,预计其使用寿命可能延续至2035年左右。而早在冷战时期服役的B-52轰炸机,甚至有望服役近百年。凭借“全球鹰”庞大的体积带来的改进潜力,它可以通过不断升级来提升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全球鹰”提前退役的原因可能并非老化,而是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美国空军的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面临诸多挑战,“全球鹰”也不例外。该机庞大的体积使其能够装载高性能侦察设备,但也增加了被发现和攻击的风险。2019年,伊朗成功击落了一架“全球鹰”,表明该型无人机在战争中的生存能力确实受到威胁。
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F-117A隐形战斗机身上。这款曾被誉为“不可击落”的战机,在1999年被南联盟军队用20世纪70年代水平的防空导弹击落,之后美军逐渐将其退役。考虑到美国空军正逐步实现全隐身化,同时面临新兴大国的严峻挑战,“全球鹰”即使能通过升级来改善,但如果无法显著提高其战时生存能力,其未来战场价值将大打折扣,这显然不是美军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美国空军真的决定退役所有的“全球鹰”,那么就需要一款新型无人机作为替代。众所周知,“全球鹰”属于高端大型远程战略侦察机,不能简单地用如X-47这样的中型隐形无人机来代替。目前,尚未公开具体性能的RQ-180大型隐形无人机是最有可能取代“全球鹰”的选择,但新装备的研发、完善和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可能会高于改进“全球鹰”。如果美国国会坚持削减军费,这无疑会给空军带来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空军对未来的认知非常敏锐,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下一代无人战略侦察机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朝着隐形化转变,这或许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中国也应该在这个领域提前规划,争取尽早研发出性能不亚于RQ-180的国产隐形无人战略侦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