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无人机综合报道】据大疆行业应用介绍,无人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8日,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应急管理部地质和地震救援司指导,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无人机创新应用高层论坛暨无人系统应用装备展”在郑州举行。大疆行业应用携合作伙伴河南新凯越参展。大疆解决方案经理魏德志在论坛上表示,无人机已经应用于黄河河道、滩区等重点区域,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实时视频侦查,成为黄河流域空天地水一体化平面监测体系的关键装备,助力智慧黄河建设。
无人机助力黄河清理“四乱”
黄河流域水政监察工作需要做到早发现和高效准确取证。然而,黄河主河道长度达5464公里,流域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河道长、滩区大、两岸交通不便,违法行为隐蔽,使得监督和执法任务艰巨。
为落实“黄河流域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黄委会与沿黄九省(自治区)探索应用科技手段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自2015年起,黄委会开始探索无人机的应用。
针对河道情况,无人机能够基于航线规划自动飞行,轻松抵达传统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采集高清影像,并通过大疆智图生成二维和三维模型,对问题进行数字化存档记录。后续还可以继续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查,验收整改情况,形成从发现问题到完成整改的工作闭环,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20年5月,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河湖违法陈年积案“清零”行动,黄委会水政执法队伍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对所辖案件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同年,水利部、司法部联合开展了黄河流域水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工作,以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为主的天地一体化调查取证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市,水利管理人员利用无人机“暗访”查“四乱”,并将现场数据回传至信息平台,这种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其中,惠济区通过建立黄河滩区可视化管理信息平台,将黄河滩区巡查现场照片和点位坐标等信息录入,定期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暗访核查,采集点位整治信息,跟踪问题整治工作的进展,确保生态保护整治工作监督到位。
在无人机等技术的支持下,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迅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内许多地区从前的“渣土山”如今已披上了“绿装”,解决了影响黄河生态安全的问题,持续修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无人机构筑黄河科技防汛新屏障
由于水少沙多的特殊河情,黄河中下游河道频繁摆动,成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隐患。在黄河汛前和汛期,水利人员通过无人机拍摄河道高清视频,可以全面高效地掌握当前河道河势和工程靠水状况,为分析河势变化趋势、水利工程防护准备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黄河防汛抢险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无人机进行河势险情监测、汛前勘察等工作。”黄委会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黄河下游典型的“豆腐腰”和“二级悬河”河段,河南濮阳段河道拥有“亚洲第一大闸”渠村分洪闸,也是引黄入冀补淀(白洋淀)工程所在地,防汛责任重大,是黄河防汛的重点监测对象和防守部位。
2020年汛期,河南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和濮阳黄河河务局每天安排人员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无人机巡查,重点查看滩区下水情况,并将无人机拍摄的现场画面实时回传给河南黄河防汛抗旱会商中心和黄河防汛抗旱会商中心,为流域防御大洪水提供了决策信息支持。
无人机推动智慧黄河建设
针对黄河流域水政监察、防汛等工作,黄委会探索出了丰富的无人机应用技术方案,并不断提升无人机应用水平,推动“治黄”信息化。目前,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现场调查等综合手段共同构建了黄河流域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至国民经济的高度,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近期,《2021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印发,强调推进智慧河湖建设,重点提及以卫星遥感、无人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装备建设。这预示着河湖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业务需求、政策驱动和技术进步,未来无人机装备和技术将在黄河流域乃至更广泛的水利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