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first科技,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无人机在疫情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历程。
疫情期间,无人机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喷洒消毒剂和执行防疫任务方面,无人机有效减少了清洁工人在高风险区域的工作时间,降低了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此外,无人机还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各处,包括楼宇间、村庄、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入口。它们不仅能够进行空中喊话,劝导居民减少聚集,还能进行摄影和风景拍摄,甚至在警察和救援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无人机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
1982年,中国东南工业大学研发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用无人机D-4,主要用于航空测绘和地质勘探。这款无人机在航拍、遥感、地质勘探和植物保护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1991年,日本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这一举措促进了植保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1997年,澳大利亚Aerosonde公司研发的气候无人机——Aerosonde(气候侦查兵)投入使用。这种无人机用于低空气候探测,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气象数据。
2008年,汶川地震后,多家机构联合成立了“无人机遥感应急赈灾联合组”。他们利用无人机获取灾区的航空影像,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无人机巡检系统的项目。相比人工巡检和直升机巡检,无人机巡检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010年,法国Parrot公司推出了首款流行的四旋翼无人机——AR.Drone,这标志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兴起。
2012年,大疆公司推出了首款一体化航拍无人机Phantom,使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普及到了普通大众。
2013年,亚马逊公司公布了其无人机送货计划“Prime Air”,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包裹送到消费者手中。
2014年,无人机数据采集服务公司SkyCath完成了1320万美元的融资,同年,中国出现了植保无人机的机身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服务,开启了无人机保险的新篇章。
2015年,Facebook开发的全尺寸太阳能无人机Aquila完成了互联网无人机的手势测试,这种无人机能够通过激光向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
2016年,亿航公司发布了全电动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亿航184”,并在广州建立了全球首个无人机飞行指挥调度中心。
2017年,德国的一个科研团队首次利用中国大疆无人机拍摄到了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的热成像镜头,并采集了火山内部的气体样本。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无人机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凭借其无视地形和负重飞行的优势,成为了保障疫区救援和生活物资供应的关键力量。
展望未来,无人机行业前景广阔。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基地之一,消费类无人机占据全球85%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在国内占据65%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23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将贡献约350亿元。无人机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