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7日下午4点50分,象群在昆明市晋宁区旭日乡附近的小范围内停留休息,暂时停止了迁移。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大象们正在一起卧地休息。据监测人员报告,离群的一头公象目前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大约4公里,目前人象安全。
由于旭日乡连日雷雨,现场指挥部需要同时对多个监测点展开布防工作,增加了监测和追踪的难度。现场指挥部正在仔细勘查象群周边的地理环境和村庄情况,并派遣了多个监测小组,协调省森林消防总队增派8名队员,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此外,还展开了地面追踪,以便实时掌握离群公象的最新动向。
6月4日,自主飞行的MQ-25无人机成功在空中为一架有人驾驶的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进行了加油。战斗机飞行员首先在无人机后方进行紧密编队飞行,然后MQ-25释放并伸出燃料输送锥管。随后,飞行员调整位置,使得锥套能够与F/A-18的机头燃料探针耦合,从而实现燃料的输送。据波音公司表示,两架飞机均以实际操作的速度和高度飞行。
未来,波音计划让黄貂鱼加油无人机在航空母舰上运行,为空中经过的F/A-18超级大黄蜂、EA-18G咆哮者和F-35C闪电II等飞机提供加油服务。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日本国产无人机大多使用的是中国的飞控系统。虽然日本企业在制造高质量无人机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利用他们在碳纤维方面的专业知识制造高效率旋翼,但控制无人机的电子设备大多数来自中国制造商,尤其是大疆。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乌克兰军队最近成功击落了一架俄军Orlan-10无人机。在检查这架被击落的无人机内部时,发现其零部件主要来自中美两国,两国提供的零部件几乎各占一半。例如,俄军使用的海鹰-10无人机不仅使用了俄罗斯本土的格洛纳斯定位系统,还采用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外,其通信模块也选择了中国芯讯通公司的产品。海鹰-10无人机重量约为10公斤,最大活动半径可达120公里,续航时间为10小时。
据报道,新加坡无人机公司F-drones已经成功研发出世界上首款海上夜间运输无人机,并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商业交付。去年年底,该公司曾使用一架六旋翼无人机将3公斤重物从港口停机坪成功运送到一艘距离新加坡港5公里的大型货船上,成为世界上首架完成海上夜间运输任务的无人机。F-drones的目标是实现100公里内自动交付100公斤货物,以满足海上运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