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7日开始监测北迁象群以来,直到6月13日,李鹏已经连续18天没有回单位了。如果情况没有变化,他和他的同事们可能还需要继续监测下去。
李鹏今年28岁,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信息通讯处的工作人员。他来自湖南益阳,个子不高但身体强壮,是此次监测象群行动中的无人机操控手之一。
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北迁象群照片,正是由李鹏和他的同事们拍摄的。照片中展示了象群温馨的场景:小象因为腿短无法跨过水沟,于是大象用头将其顶上岸;睡觉时,三头大象会把一头小象围在中间保护着。然而,当小象醒来发现自己被挤在外边时,几次尝试站起来都未能成功。
李鹏从事无人机操控已有多年经验。他说:“2017年以前,我对无人机只是感兴趣,但技术还不够熟练。那年,总队派我和七位同事前往吉林参加无人机和无线电操作培训,技术有了显著提升。”
学成归来的李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火场勘察。相较于监测象群,火场勘察的技术要求更高。无人机不能飞在火场上空,而应飞在下风向,否则会有坠毁的风险。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李鹏参与了五六十次火场勘察,从未出现过无人机坠毁等意外情况。
与亚洲象的接触始于今年5月27日。当时,北迁的亚洲象群进入了玉溪市峨山县县城,李鹏和他的同事们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往现场,实时监测象群动向,并为省级指挥部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近段时间,由于中央地区降雨频繁,李鹏和同事们有时不得不暂停监测,等待雨停后再继续。例如,在6月2日,象群活动到了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村,由于当地雷雨不断,监测被迫中断。直到第二天早上雨停后,李鹏和同事们才得以重启无人机,最终在飞行了5个小时、消耗了7组电池后找到了象群。
无人机降落需要在相对空旷和平整的地方进行,寻找合适的降落地点时可能会遇到突发状况,尤其是在夜间跟踪监测时,需要随时准备与象群正面接触。
5月底的一个凌晨3点左右,李鹏和他的同事们计划在一位老乡家的二楼降落无人机。车辆刚停下,他们正准备拿出设备时,发现一只象距离他们不到10米的地方。李鹏和同事们迅速熄灭引擎并关闭灯光,悄悄移动到老乡家的二楼,直到大象离开后才开始监测。
李鹏表示,为了避免打扰象群休息,他们通常将无人机升至两三百米的高度,尽量远离象群,进行远距离观察和保护。
连续18天监测象群,辛苦自然不可避免。李鹏说:“后来我们采用两组人员轮班的方式,每组每天工作12小时。最近又增加了五组人员,情况有所缓解。”
这段时间里,李鹏见证了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瞬间,比如大象帮助小象跨越水沟。这些经历让他感触良多。随着监测工作的持续,这些美好回忆将会越来越多。
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13日晚发布的消息,自6月12日17时30分至6月13日18时,象群仍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内活动。独象已离群8天,位于象群东北方向,目前在昆明市晋宁区旭日乡活动,距离约16公里,人象均保持安全状态。
这些关键信息与李鹏等人监测的结果紧密相关。李鹏表示:“只要有必要,我们会继续监测下去,确保人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