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利用无人机、卡口探头和车载云台等设备,对违规运营和渣土车违法频发的区域进行巡查。通过动态视频监控和车牌识别等技术手段,作为青岛市“非现场执法”的试点单位,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对违法行为的实时、无接触执法处理,探索出了一种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非现场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依赖于数据信息的支持。一方面,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根据不同案件类型,指导辖区中队收集、整理和更新流动摊贩、沿街商户、在建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等的基础信息,填补了监管对象信息化管理的空白,建立了满足实际执法需求的数据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为了提升视频监控的有效覆盖范围,加强资源整合,执法局借助“智慧城管”项目,实现了与公安、规划、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并建立了跨部门的联合行动机制,全面梳理了监管事项清单。同时,执法局打通了市局、区局和中队之间的数据壁垒,加快了数据和视频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垂直管理和系统监管的效率。
“非现场执法”工作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先进的科技装备。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详细调研分析辖区情况,选择了合适的试点区域,利用卡口探头、车载云台和无人机等设备进行远程监管,实现远程取证。辖区内市场和小区周边安装的固定监控探头以及出入主次干道的具有车牌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探头,都能对违法行为进行取证。此外,执法局还使用了可以覆盖360度全景并支持深度学习算法的车载云台,对主次干道进行巡查,智能捕捉和分析违法行为。针对监控盲区和难以巡查的区域,如建筑工地等,执法局利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并实现了无人机图像的实时传输。
此外,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执法局不断探索视频监控、无人机技术和“慧商助手”小程序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慧商助手”,实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全天候智能抓拍和线上监管、处理。
“非现场执法”工作的高效推进,得益于“慧商助手”小程序的应用。通过“慧商助手”,李沧区的“非现场执法”实现了处罚通知的精准送达和全流程线上办理。在后期的执法工作中,执法局通过对流动摊贩、沿街商户、在建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等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更新,使得执法过程中的取证、处理审批、告知书送达以及当事人的整改反馈和罚款缴纳等环节都可以通过“慧商助手”完成。
在案件处理审批阶段,对于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或者属于免罚清单中的行为,执法局将通过“慧商助手”发送电子《违法行为告知书》而不予处罚;而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执法局将通过“文书助手”依法立案,并通过“慧商助手”向违法当事人精准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告知其拟作出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接受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从线上取证到立案审批、违法告知、当事人反馈、决定书送达和罚款缴纳,执法局实现了全过程非现场执法闭环管理。
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陈红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总结和完善“非现场执法”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综合执法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