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至毫米!京沪高铁运用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 系国内外首套
作者头像
  • 2021-06-29 07:52:22 8

央广网济南6月23日讯(记者王晶)在日常的铁路巡检工作中,无论是大如桥梁和隧道,还是小至轨枕和螺钉,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设备。6月23日,记者在济南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附近采访时发现,为提高巡检效率,三架无人机正在执行巡检任务。

据了解,这套采用北斗+5G技术的铁路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多角度空中巡检,还能全天候作业,显著提升了巡检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此类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应用。

无人机巡检(央广网记者王晶摄)

[1厘米的锈蚀也能被发现]

铁路基础设施具有点多、线长和数量庞大的特点。京沪高铁作为中国客流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线路,其巡检尤为重要。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安全部主任杨怀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运行密度极高,京沪高铁只能利用凌晨的“维修窗口期”进行检查,时间紧迫且工作强度大。同时,高铁沿线环境隐患的排查受限于视野高度,难以实现快速、大规模的巡检。

无人机开始巡检(央广网记者王晶摄)

“该系统主要由前端的移动全自动升降平台、配套的各类检测元件以及智能后台系统组成。无人机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及其他检测数据会自动传输至控制中心,后台软件则负责自动对比识别。”杨怀志指着大桥上密集的螺栓向记者解释道,过去仅靠望远镜观测难以实现精准检测。现在,即使是细微的问题,如1厘米的锈蚀或螺栓松动,也能被及时发现。

他提到,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此外,杨怀志还表示,在确保安全飞行的前提下,无人机已不再依赖GPS定位,而是采用北斗+5G技术,实现了精确导航、自动化巡检、多机协同、智能分析、故障识别和风险预警,从而增强了高铁的安全保障手段。

[明后年,京沪高铁将实现一体化智慧运营]

针对京沪高铁线路长、设备多、管理跨度大及多专业融合的特点,如何全面展示从设计、建设到运维的1318公里高铁设备状态,以及设备病害发现到维修销号的全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京沪高铁正综合利用大数据、GIS+BIM、北斗导航、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巡检等多种新技术,结合传统检测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开发了一套智能综合运维管理系统。这为高铁设备运维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另据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覆盖了高铁设备的全专业、全过程信息以及空天地全方位的数字模拟,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铁设备智能分析、故障诊断与辅助决策。系统构建了多专业、一体化的智能运维典型场景,逐步形成了“让高铁数据发出智能声音”的高速铁路智能运维新理念,推动高铁运维模式从传统的“故障修”、“计划修”向“状态修”、“预测修”的智能化转变。

杨怀志表示,未来将在京沪高铁沿线设置固定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工作人员只需在后台操作即可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检,确保系统实时监测。但他也强调,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如雾霾天气时,无人机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智能巡检仍需与人工巡检相结合。

据悉,这套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将在京沪高铁全线推广,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京沪高铁将实现全线的智慧化运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高铁无人机巡检京沪毫米全自动运用国内外准确智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