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更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各类无人机出现在楼宇之间、村落内部、城市街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场景。与此同时,有关无人机的防疫宣传视频也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甚至进入了父母们的视线。尽管如此,无人机仍是一项相对新颖且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技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段记忆可能只持续一个春节假期。
提到无人机品牌,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大疆,但大疆并不能代表整个无人机市场。除了众多初创公司,像波音、空中客车这样的传统航空巨头也早已加入竞争,试图开拓城市空域。工业级无人机相比消费级无人机,更能展现未来的潜力。
疫情背景下,这一小众行业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在各地的抗疫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参与其中的无人机初创企业而言,除了履行社会责任,这既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伴随着巨大的商业风险。大规模的应用实践,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领域,我们采访了几家在抗疫前线工作的无人机团队,希望挖掘其中的戏剧性和转折点。然而,结果却有些令人失望。故事并没有太多的转折,更多地表现为一次按部就班的任务执行过程。然而,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无人机的应用野心并不局限于小众市场。
无人机取代人工巡检
自2020年1月25日起,无人机便在广东省肇庆市投入使用。肇庆市鼎湖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叶文锐向极客公园表示:“公安部门在高速路口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和威慑;宣传部门则利用无人机的扩音设备在主要干道和社区进行防疫知识宣传;交通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鼎湖东站、坑口市场等场所,利用无人机携带的测温设备对人群进行测温,发现体温异常者立即发出警报,附近工作人员随即进行干预。”
在整个过程中,无人机替代了车辆巡检,从高空监测车流和人流情况,并实时将视频传输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人员可以远程喊话和指导。
据现场工作人员估计,一架无人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20辆地面宣传车的总和。每架无人机每小时的最大监控范围可达10平方公里。“无人机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中间会有短暂的充电和休息时间。”作为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科比特航空董事长卢致辉说,“起初只是进行简单的空中广播和政策宣传,但随着时间推移,任务逐渐变得复杂。”
无人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挑战,但无人机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