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田间植保作业。在徐行镇安新村的渭春农机合作社,有一支平均年龄超过58岁的无人机操作团队,目前共有7名成员。
当前正值冬季农忙时节,记者在安新村看到,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飞机缓缓升空,飞向稻田,所经之处均匀地喷洒着农药。这位老人名叫徐福阁,现年65岁,是渭春农机合作社中年龄最大的无人机操作员。他和他的队友们共同管理着5000多亩农田,全部使用无人机进行喷药作业。
渭春农机合作社是该区首个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邀请了来自崇明的专业无人机操作团队进行植保作业,这让徐福阁大开眼界。“一台植保无人机每天能完成400-500亩的喷药任务,相当于16-20个人的工作量。”徐福阁说道,这激发了他学习无人机操作的兴趣。
农忙结束后,合作社联系了一家无人机培训机构,对徐福阁及其他三名社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四人都顺利通过了考核。2020年底,合作社购买了三台植保无人机。
去年全年,徐福阁和他的团队都在农田里不断练习无人机植保技术。为了确保田间管理的进度,合作社另外聘请了一支专业团队负责部分农田的无人机植保工作。徐福阁经常向这支专业团队学习。
到了年底,所有的植保作业都由徐福阁和他的团队独立完成了。上个月,合作社中的四位平均年龄55岁的“年轻人”刚刚学成归来,使团队规模进一步扩大。徐福阁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年轻人”,他说:“有了这些‘年轻人’,我们可以退居二线了。”
徐福阁介绍,在水稻从插秧到收割的几个月期间,需要进行三次除草和七次病虫害防治。“以往合作社需要招聘60多名工人,现在只需要三组人机配合就能完成。”徐福阁表示,合作社计划购买几台容量更大的植保无人机,以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