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场景吗?那是去年12月,我国西部战区进行的一次无人机快速补给演练。演练模拟了后勤保障分队在运送物资时遭遇敌袭扰和道路损毁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大型多轴无人机迅速补给前线所需的食品、水、药品和弹药等物资。
无人机到达预定空投点后,会投放所需物资。前线部队因此获得了充足的补给,继续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最近也在进行类似的无人机群空投实验。他们使用的是马洛里公司研发的TRV-150中型补给无人机。通过地面控制站实现自主控制,形成“蜂群补给”。
“自主蜂群补给”是指在后方估算前线部队物资消耗情况,通过多架无人机进行补给。这项技术被称为“自主先遣部队4.0”。无人机按照预定路线飞行,途中不会发射或接收信号,以防电磁干扰。每架无人机的载重量约为30公斤,即便无人机被击落或因故障坠毁,损失也不大。无人机低空飞行到达补给点后,地面控制站通过加密信号操控无人机解锁并将物资投放。整个过程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实现了快速、多批次补给的目标。
我军的补给无人机群采用控制台进行操作。周围的杆子是信号天线,实际上相当于军用WiFi。控制台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需要密钥,防止非法信号干扰无人机飞行。此外,无人机群还可以自主飞行。例如,从补给点A到接收点B的飞行路径是提前规划好的,将数字地图输入无人机的北斗导航系统。无人机着陆后不再与控制台联系,直到到达接收点才重新开启数据链。控制台通过无人机上的摄像头观察空投点周围的环境,确认接收人员后解锁挂钩将物资投放。接收人员也可以控制无人机的空投高度,确保解锁高度合适后再发出指令。
我军的大型多轴无人机最大飞行高度为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3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约为90分钟,最大载重量为30公斤,并且能够抵抗7级风力。这种无人机价格低廉,使用灵活,非常适合我国这样的无人机制造大国。
现代战争拼的是后勤保障。特别是在不适合车辆通行的地区,前线作战分队行军时单兵负重超过30公斤,弹药和野战口粮携带量少,消耗快。如果不及时提供补给,战斗就无法继续。以往,车辆或有人直升机补给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距离最前线越近,补给越困难。由于敌方特种部队渗透和炮兵封锁等原因,物资难以送达最前沿阵地。有时甚至会导致后勤车队和直升机被敌方击毁或击落,不仅物资没有送达,还造成了巨大损失。“截断敌粮道自古有之!”因此,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任何国家的后勤保障部门都是一个挑战。
有了无人机,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人机不受地形地貌限制,飞行目标小,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难以被击落。即便击落几架,影响也微乎其微。因此,无人机紧急物资运输和空投已成为军事后勤发展的方向。
我国不仅有多轴无人机,还有无人直升机,飞行速度可达120公里/小时,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公斤。无人直升机的智能化程度和自主飞行能力高于多轴无人机,结构简单,只需500CC摩托车发动机即可飞行和载货,特别适合高原哨所的远程补给任务。
无人机的补给虽然简单,但控制其飞行并准确投放物资需要强大的空地通信系统支持。在几乎无人居住的环境中完成信息传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卫星通信和远程地面通信设施。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这些装备,价格昂贵,许多中小国家军队无法装备。这也导致了大国军队与发达国家军队之间出现“数字鸿沟”。
英国海军陆战队此次进行的无人机物资保障实验技术水平一般,无论是时间还是技术层面都落后于我国。我国是先进通信设备和无人机制造大国,拥有“北斗导航卫星”和“天链”等信号中继卫星,以及“翼龙”大型无人机改装的信号中继无人机。这些装备为我国实施无人机后勤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无人机运输保障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科技水平高的国家才能引领军事科技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