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防汛减灾一线的“多面手”
作者头像
  • 李佳怿
  • 2021-07-22 15:33:06 3

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及国家林草局等多个部门对7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情况进行了会商研判。

综合分析显示,7月份,随着主雨带北移,北方地区结束梅雨期,可能会提前进入旱季,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将全面进入主汛期,整体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存在覆盖面广、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而无人机的引入则显著提升了防汛工作的效率,弥补了人工巡查的不足。无人机凭借其快速、精确、全天候作业的特点,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洪水灾害中,无人机能迅速传输受灾地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至指挥中心。若有人被困,无人机可搭载相关设备进行搜索和定位,尤其是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候救援。此外,无人机还能精准投递救援物资给被困人员。

一、实时监控,掌握动态

无人机配备高清摄像机,能够快速进入偏远且难以进入的灾区,深入灾区内部获取实时灾情信息,并将图像传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以通过无人机传回的图像直观了解灾情强度和分布情况,从而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同时,无人机还能进行远程目标定位,为减灾和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空中支援,助力救援

在道路受阻、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在空中搜索被困人员的位置,并通过高音喇叭传达救援信息,与被困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有助于稳定局势,安抚被困者的情绪。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协助运送救援物资,如救生圈、食物和饮用水等,通过空中投递的方式迅速精准地送达被困者手中,提高生存几率,争取更多救援时间。

三、抢修通讯设施,快速恢复通讯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传统的人力布线方式耗时耗力,而无人机布线则能克服地理障碍,尤其适用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加快了修复速度。

四、灾情评估与防疫消杀

基于无人机技术,可以制作出详细的电子地图,帮助救援人员合理分配救援力量。利用无人机的三维建模功能,可以预测洪水冲击的方向和易受灾区域,为风险评估和撤离路线规划提供支持。同时,无人机还能够高效地完成灾情评估任务,如测量灾区面积和决口宽度等。

在灾后防疫方面,无人机能够实现空中喷洒消毒液,只需简单设定作业参数即可全自动执行任务,减少了人员与疫情区域的接触,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近年来,面对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和地震等,地质环境监测变得尤为重要。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而无人机低空摄影系统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时图传、正射影像和倾斜摄影等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李佳怿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多面手减灾防汛一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