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民用无人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导致航空秩序受到干扰,对重要地区的安全保卫和治安管理构成了严峻挑战。
今年2月,青海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出现了无人机“黑飞”事件,导致多架航班延误或备降,大量旅客滞留在机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事件发生后,青海省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展开调查,最终抓获了10名违法嫌疑人,其中6人被处以行政拘留,2人被处以罚款,另外2人被移交至其他相关部门处理。警方还查获并没收了10架无人机。
此次无人机“黑飞”事件揭示了公众安全意识薄弱、飞行器安全知识缺乏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民用无人机实名认证未全面覆盖、监管法规不完善、违法打击力度不足以及禁飞区域防护机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
尽管从2017年6月1日起,中国民用航空局要求所有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必须进行实名登记注册,但仍然有一些地区存在未进行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在使用。慧飞UTC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青海分校的工作人员周梦瑶指出,2017年之后生产的无人机大多已完成实名制登记,而2017年之前生产的无人机则没有强制要求进行实名登记,这使得追踪这些无人机变得困难。
此外,现行的监管法规也存在不足,违法打击力度不够。虽然青海省发布了关于加强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了无人机等航空器的种类和飞行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例如,中国民航局于2018年1月公开征求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出台。对于个人拥有、非经营性质的无人机,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定。
禁飞区域的防护机制也不够健全,防护设备不足。周梦瑶解释道,目前大部分无人机制造商都会实时更新禁飞区数据,并且在某些特定区域设置额外的限飞区,以确保安全。然而,社会上仍存在破解禁飞区限制的行为,俗称“越狱”,这种无人机可以在禁飞区内自由起降。
针对以上问题,受访专家认为需要完善无人机的监管机制。首先,应该落实无人机的实名制,加强无人机的审查和监管。青海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局长陶学斌建议,应提高无人机驾驶员的准入门槛,推行无人机“一机一码”的标识制度,并为无人机配备“行驶证”,同时为无人机驾驶员颁发“驾驶证”。
其次,需要完善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条例,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由于青海省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无人机管理的法规,执法部门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困境。陶学斌呼吁,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青海省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安全航务部负责人孙树娟表示,出台的规定应当明确机场空域的监管范围、监管主体以及监管方式,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
多位受访人士还建议,应建立多方协同的禁飞空域防护机制,并增强禁飞空域的防护力量。例如,设置“电子围栏”屏蔽信号,相关执法部门配备电子反制设备,第一时间干扰并控制违法无人机。同时,要求无人机制造商加强对禁飞区管理程序的设计,必要时加装路线跟踪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