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在努力搜集对方的情报。苏联建立了庞大的间谍网络,而资源丰富的美国则选择发展高空侦察机。其中,著名的U-2侦察机曾风光一时,但在1960年5月1日被苏联的S-75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和侦察设备均落入苏联手中,这一事件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沮丧。
为了防止未来侦察机再次被苏联击落,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提出了严格要求:新一代侦察机不仅需要飞得高,还要比苏联的导弹更高,而且必须飞得比苏联的战斗机更快。
作为航空界的天才,凯利·约翰逊迅速设计出了A-12高空侦察机,这是后来黑鸟侦察机的前身。然而,中情局和美国空军并不满足,他们希望制造一款高空高速的无人侦察机,取代有人驾驶的侦察机执行任务。这一想法最终促成了D-21无人机的诞生。
高性能
1962年10月,中情局和美国空军要求凯利研发一款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要求其飞行速度超过3.3马赫,作战高度在27000至29000米之间,航程达到5600公里。这一参数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苏联的米格-21战机最大升限只有17500米,而苏联的K-5空空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也只有2.33马赫。这意味着,如果这款无人机入侵苏联领空,苏联的米格-21根本无法追踪到它。
尽管要求苛刻,凯利·约翰逊还是在短短几个月内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成功获得了政府的合同。他利用了A-12侦察机的技术,如耐高温的黑色机身涂层、三角翼设计以及钛制结构和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的复合材料。此外,他还找来了马夸特公司,基于现有的RJ43-MA冲压发动机开发了适用于D-21的发动机。测试结果表明,这款无人机确实达到了3.35马赫的速度,并且飞到了接近三万米的高度。
独特设计
D-21无人机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起落架,它由M-21侦察机携带升空。M-21的机身上设计了一个挂架,可以搭载D-21侦察机。到了苏联边境附近,M-21会启动D-21的冲压发动机将其释放,然后各自执行任务。由于D-21没有考虑降落的问题,它的相机舱和导航系统都安装在一个狭窄的舱室内,任务完成后,这个舱室会被弹出,由经过改装的C-130运输机进行回收。
后来,D-21的母机升级为B-52战略轰炸机,每架B-52可以携带两架D-21无人机。这使得D-21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款拥有“空中母舰”的无人机。
可靠性问题
尽管D-21的性能强大,但其可靠性却令人担忧。1966年,D-21在测试中多次出现故障,包括未成功释放相机舱、撞击载机尾部导致坠毁等事故。尽管进行了临时改进,但效果并不理想。1967年至1969年间,D-21的多次测试都以失败告终,据统计,至少16次飞行测试中有10次出现故障。
入侵中国
随着技术成熟,美国决定用D-21无人机对中国进行侦察。1969年11月9日,第一架D-21无人机成功避开中国空军的监控,但由于导航系统故障,最终落在苏联境内。1970年12月16日,第二次入侵中国领空的D-21无人机虽然成功到达罗布泊,但相机舱出现问题,拍摄的胶卷丢失在太平洋。1971年3月4日,第三次入侵的D-21无人机成功飞越罗布泊,但回收行动失败。最后一次入侵中国的D-21无人机在云南上空失去踪迹,其残骸最终被发现并移交军方。
历史终结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和新一代间谍卫星的启用,美国停止了对中国的侦察飞行任务。剩余的17架D-21无人机被封存在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飞机坟场”中,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