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俄乌冲突吸引了远在中国的公众目光。尽管中国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并且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但有一款中国的民用装备意外地成为了俄乌双方争夺的对象,那就是中国道通智能公司生产的无人机。
早在3月13日,一个名为“活着回来”的基金会向乌克兰军队捐赠了一批装备,其中包括中国制造的民用设备,如道通无人机。后来有人注意到,乌克兰军队使用这些消费级无人机执行军事任务,而且这并不是第一次。甚至有报道指出,乌军对道通无人机进行了改装,使其能够携带“莫洛托夫鸡尾酒”进行垂直攻击。最近曝光的画面显示,乌克兰的反坦克小组依靠这些无人机提供的侦察情报,在城镇和森林道路两侧预先埋伏,成功打击了经过的车辆和坦克。
尽管俄罗斯军队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战场应用方面却颇有心得。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俄军大量使用民用微型无人机,并为步兵班配备了专门的无人机操作员,配合坦克装甲部队发动攻势。这些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成功发现了乌克兰军队的火箭炮阵地,并引导后方火炮进行火力覆盖。画面中,俄方的无人机操作员使用的是民用手柄和消费级平板电脑。
综合来看,无论国内无人机制造商是否愿意,民用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技术发展和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几十年里,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通常会利用成熟的商用产品,以提高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在美国,常常用民航客机作为基础平台来制造高价值的军用飞机,如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和海上巡逻机。然而,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军事强国,大多数国家难以企及这种先进军用航空技术。
无人机集成了空气动力学控制、微电子、锂电池、制导导航等多种新技术,要将它们合理整合成高度集成的现代航空产品,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和中国能够实现。即使是常见的消费级甚至玩具级微型无人机,所需的工业能力也超过了乌克兰等国的水平。要知道,当年的乌克兰曾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量军事工业体系,现在却面临如此窘境,确实令人唏嘘。
如果是中国或美国军队,绝不会使用民用无人机执行军事任务,即便是那些口碑和性能俱佳的专业级摄影摄像无人机也不符合大国的军事需求。这是因为民用无人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飞行过程中必须保证指挥控制、图像传输和卫星导航三条无线电信道的稳定。一旦受到干扰,无人机容易失控导致任务失败。通常情况下,军用无人机在遭遇干扰时会利用惯性导航迅速返回,而民用无人机则会原地降落,以满足执法部门的检查需要。
目前,俄、乌双方似乎没有太多选择。乌克兰的军用无人机全部来自土耳其的TB-2型号,但许多已被俄军的防空系统击落。俄军虽然装备了“海鹰”无人机,但也大量使用国外的民用部件,如油箱直接采用饮料瓶,图像捕捉设备则使用单反相机,这导致其性能有限,难以满足基层作战单位的需求。美国和以色列虽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但并不包括军用无人机,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向战区出口无人机。
有人认为,作为民用设备的道通无人机难以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然而实际情况可能超出预期。道通无人机飞行性能稳定,特别是其12镜头防撞功能非常适合低空飞行。乌克兰战场环境复杂,城市和周边地区遍布树林、平房和农舍。道通无人机凭借出色的防撞性能在这些障碍物间灵活穿梭。即使是最先进的防空导弹也难以击中飞行高度仅为几米至十几米的微型无人机。
更重要的是,道通无人机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这不仅因为建筑物遮挡减少了电子干扰的影响,还因为道通无人机本身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通信信号不佳的情况下,它能自动选频和跳频。这种设计最初是为了防止无意的电磁干扰,如民用电台和高压输变电设备产生的信号,但意外地使道通无人机具备了对抗军事电磁干扰的能力。
因此,道通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具备显著优势,这一点连制造商都未曾预料。尽管尚未见到乌克兰军队的实际使用反馈,但从多次购买的事实可以看出,这款无人机的表现应该是不错的。显然,道通无人机抓住了这一机遇,一战成名,而这背后的成功离不开准确的性能定位和出色的技术集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