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麦田上,黑色的无人机盘旋,均匀喷洒雾状农药——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水稻进入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当地农业部门采用无人机植保作业,以提升农药使用效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航拍到应急救援,从快递配送到病虫害防治,无人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传统的手动喷药方式,无人机能够实现精确喷洒,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据全国农技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植保无人机的数量超过12万架,作业面积突破10.7亿亩次,效果显著优于农民自防,农药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通信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无人机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达78.1万个,注册无人机共83.2万架。
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愈加多元化。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022架无人机组成的无人机集群展示了精彩的灯光秀;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畔,无人机被用于采集图像,帮助分析拉林铁路隧道进出口的数据,降低了汛期出巡检查的工作强度,提高了防洪安全性;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巡护监测,开启了“空中”巡护的新模式。
疫情期间,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上海实现了首例“无人机配药”,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至高新区,原本需要半小时的配送时间,通过无人机只需15分钟,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志愿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夏季高温期间,浙江杭州的供电线路巡检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杭州启用了AI无人机智能巡检中心,实现了无人机的多架次同时操作,并能智能识别安全隐患,极大地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
无人机不仅是传统航空与新兴电子及通信技术的结合体,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被赋予更多功能。例如,南京海事局借助5G低空智联网完成了首次全辖区长距离巡航,突破了传统无人机的通信及续航限制。
在黑龙江北安市赵光农场,无人机、北斗导航、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5G信号汇集至北大荒智慧农服平台,实现了“一张网、一键通”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兰玉彬表示,无人机与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结合,已在遥感监测、精准植保、智能撒播等方面广泛应用,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近日,民航局印发《“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引导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低空新经济,明确支持无人机应用服务拓展,深化农业服务,拓展工业应用,支持物流配送,推动跨界融合。
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表示,随着低空开放和法规的不断完善,无人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今年国内无人机行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保持30%的高速增长。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秘书长谭翔认为,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深入,低空经济将迎来高速发展,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无人体系将迎来巨大商机。
当前,四川、湖南、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正在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无人机被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都工业学院无人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严月浩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无人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相关企业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优化业务结构,拓展航空拍摄、国土测绘、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物流运输等领域的无人机应用场景,构建多领域、多维度、多要素深度融合的场景体系。
专家指出,作为新兴产业,无人机行业需要技术和法律的双重护航。应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监管手段,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助力无人机产业和应用市场实现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