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早晨,成都的居民们感受到了难得的凉爽。
这场凉意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8月25日晚至26日清晨,成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显著的雷雨天气,全市共记录到161个站点的小雨,97个站点的中雨,65个站点的大雨,还有7个站点的暴雨。
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炎热之后,这场降温的雨水让人们感到如释重负。很多人感叹:“久旱逢甘霖”。实际上,这场甘霖不仅得益于自然条件,更有赖于人为的努力。
[b]两架无人机支援 累计飞行380分钟催发雨水[/b]
许多人在这个夏天问:“这么热,为什么不进行人工增雨?”气象部门解释说,人工增雨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实现。最近,这种时机终于来临了。据了解,长期占据四川盆地的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北方冷空气变得活跃,四川盆地开始出现有利于降雨的云层。
为了使雨水降得更充分,科技手段被派上了用场。8月25日中午,一架由航空工业翼龙-2H无人机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机场起飞,前往机场以南区域执行增雨任务;下午两点十分,另一架腾盾科创TB-A无人机从自贡市凤鸣机场起飞,在内江附近区域进行增雨作业。
这两架无人机增雨的背后,是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四川省气象局的多次专题会议。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大型无人机可以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增雨作业。
无人机携带了20根碘化银焰条飞向高空,地面工作人员通过云物理探测设备监测无人机所在位置的云量情况。一旦发现合适的云层,工作人员便会发出指令,启动催化播撒设备,点燃碘化银焰条。据工作人员介绍,碘化银能够促进云中的冰水转化,从而增加降水。
25日,两架无人机累计飞行6小时20分钟,总航程约为1900公里,作业面积达到6600平方公里。
除了无人机,8月26日中午,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还乘坐飞机,飞往盆地北部的广元、绵阳、德阳等地进行增雨作业。
[b]多种方式“求”雨 26日早晨盆地多地迎来久违凉爽[/b]
人工增雨的方法还包括火箭和高炮作业以及地面烟炉作业,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
与飞机作业相比,火箭和高炮能将催化剂播撒到飞机难以到达的强对流云中。地面烟炉则适用于山区地形云的作业,此外,对于难以或无法申请作业空域许可的城市及周边区域,这种方法也非常适用。在这次“求雨”行动中,四川动用了所有可行的办法。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数据显示,8月24日至25日,在空域管制部门的支持下,全省开展了空中和地面立体人工增雨作业,实施了两次无人机增雨作业和103批次地面增雨作业,覆盖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眉山、乐山、巴中、达州、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阿坝等多个城市。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催化的作用下,作业影响区域普遍降下了中雨,部分地区甚至降下了大雨。为了防御冰雹灾害,攀枝花和凉山进行了266批次地面防雹作业。
26日上午,除了盆地东部外,盆地其他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久违的凉爽。据了解,四川的人工增雨工作还将继续,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仍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抓住机会,化云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