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不仅研发并装备了多款军用无人机,还将其出口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出口的中国无人机不仅带来了最新的军工产品,还推广了中国的无人机“行业标准”。这指的是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
据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的专家唐志华介绍,“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无人机的测控、侦察数据实时回传以及数据转化为情报产品。
为什么需要专门研发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呢?唐志华解释说,尽管不同型号、大小的无人机都具备自主飞行和降落的能力,但所有中国军用无人机,包括“翼龙”、“彩虹”、“飞鸿”系列无人机平台,都配备了“无界”系统。这种方式使不同无人机的测控和战场侦察数据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从而大幅降低了无人机的测控难度,减少了情报生成和传递的时间,提高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据了解,“无界”系统提供了视距和超视距双模网络化测控,能有效抵抗复杂地形带来的传输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抗截获能力。其卫星通信链路通过了业界最严格的ESVA标准认证,具备接入欧星资源的能力。在情报处理方面,“无界”系统提供了敏捷且灵活的数据处理,可以交叉提示、跨域交接被跟踪的目标。任务规划与情报处理的动态闭环设计,能满足作战环境的复杂变化和联合作战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无界”系统不仅能实现多机和网络化测控,还能对电磁、图像等情报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形成敏捷感知和即时共享的战场态势,构建区域乃至国家级的空基ISR(情报、监视、侦察)核心体系。这一集无人测控和情报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具备网络化、智能化和高韧性三大优势,是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利器。
当所有战场上的无人机都采用“无界”系统后,可以统一指挥和调度不同型号的无人机,支持大规模、高频次、多类型、网络化协同作战,实现侦察、情报、指控、打击等体系合作,形成广域战场覆盖。
“无界”系统还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可以实现全源目标识别和分类,支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预测目标活动规律和异常事件,将无人机侦察情报融入地区或国家级的战术、战略情报体系,形成全面的战场态势图。
唐志华还提到,“无界”系统推出了多种产品,从小型的几十克到大型的十几公斤,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平台。这意味着不仅大型无人机如“彩虹”和“翼龙”可以使用该系统,小型的“蜂群”无人机也能应用,并具备组网能力,实现机与机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协同进行侦察和打击。
近年来,针对无人机威胁,各种反制措施层出不穷,其中通过电磁干扰破坏无人机通信系统的情况较为常见。唐志华透露,“无界”系统具备高韧性,即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扩频、跳频和认知等技术规避外部干扰,维持正常通信。此外,“无界”系统还通过射频隐身和智能天线技术,支持电磁感知与频率自适应,满足高强度、强对抗条件下的任务需求,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进行侦察监视,支持前沿作战。
一位匿名军事专家指出,军事强国在出口现代武器系统时,不仅提供硬件设备,还包括相关维护、后勤以及数据化处理等一整套武器标准体系。因此,像印度这样的主要使用俄制武器的国家,若想换成北约标准装备,往往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如今,随着中国无人机出口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代表的中国无人机“行业标准”也在逐步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