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007 无暇赴死》中,詹姆斯·邦德和他的同伴乘坐了一架名为“隐形鸟”的特殊飞机。这架飞机能够在接近水面时收回机翼,潜入水中变为小型潜艇,从而避开恐怖分子的水面警戒,悄无声息地潜入敌方基地。
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飞机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的科学家最近成功测试了一款跨介质飞行器,它具备类似的转换功能,只不过它是无人驾驶的版本。
这款飞行器由哈尔滨的一所大学研发,跨介质意味着它能在水中和空气中自由移动。研究团队近期发布了一段测试视频,展示了无人机从水下浮出并开始飞行的过程。
这款飞行器的研发面临诸多挑战,因为空气和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介质,密度差异达到约800倍。无人机需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这要求其设计和技术解决方案必须解决许多相互矛盾的需求。例如,无人机在水下时需承受巨大压力,因此材料要足够坚固;而在空中飞行时,若机身过重,则难以迅速起飞。
凭借近年来国产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重大突破。实验显示,这种无人机具备垂直起降、悬停、水平飞行等能力,还能在水下滑行和潜航。它拥有自主定位功能,无论是在空中飞行还是降落,都能精准到达指定位置。在水下执行任务时,它可以折叠收缩入水潜航,完成任务后再次浮出水面,重新展开旋翼起飞返回。只需设定任务程序,无人机就能自主完成所有操作。
尽管许多高科技概念最初由西方国家提出,但由于技术难度高且多为复杂的人类驾驶版本,至今尚未实现。以下是几个西方国家提出的概念样机,目前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相比之下,国产无人机版的跨介质飞行器虽然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但在现代战场上已广泛应用无人机的背景下,该飞行器一经曝光便引起了国际军事界的关注。据《亚太时报》报道,它在海战中的应用潜力巨大。通过巧妙规划航线,它能在水面舰艇编队的雷达探测范围之外水下航行,或在声呐探测范围之外空中飞行,从而有效避开大多数航母编队的探测,悄然接近并实施打击。
根据测试数据,如果从100公里外发射并以1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这种跨介质飞行器即使面对舰艇的全力探测,也能成功避开并抵达目标,成功率接近100%。
尽管无人机跨介质飞行器的载荷有限,但对舰艇上的雷达、传感器或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进行攻击时,小载荷也完全足够。若能协调数十甚至数百架跨介质飞行器统一行动,发起“蜂群”式攻击,其效果将更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反航母编队的技术路线大多依赖饱和攻击或高超音速导弹攻击等“硬碰硬”的手段。相比之下,中国武器更倾向于在技巧上下功夫。例如,著名的东风快递系列中的东风-21导弹,正是利用航母编队正上方的防御盲区进行垂直攻击,达到“打蛇打七寸”的效果。而跨介质无人机则利用舰艇防御体系中探测手段不足的漏洞进行攻击,显然更具巧劲。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中国的海防力量可能会增加一种新的利器——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无人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