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一年以来,双方在无人作战领域的对抗愈发激烈。尽管俄乌双方都不是无人机制造大国,且其无人装备体系并不完备,但战场一直是检验武器的最佳场所。俄乌双方都将如何应对无人机威胁视为一项重大课题,并不断推出新的战术和思路。世界各国也从这场冲突中学到了对抗无人机的有效方法,并据此改进或开发了多种反无人机装备。
俄军改进型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在对抗乌军小型无人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已成功击落了乌军的无人机。乌军同样利用苏联遗留的“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和德国“猎豹”自行高炮打击俄军的“见证者”-131巡飞弹和“柳叶刀”巡飞弹。这表明,在拦截速度慢、体积小、数量多的无人机时,自行高炮凭借其高射速和可编程弹药具备独特优势。
尽管如此,自行高炮在对抗低小慢无人机时的作战效能依然较低,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的雷达难以锁定这些目标。例如,“猎豹”自行高炮在拦截“柳叶刀”巡飞弹时多次受损。因此,改进雷达系统和光电系统以提升自行高炮的搜索探测能力成为下一步各国改进的重点。在“军队-2022”防务论坛上,俄罗斯展示了一款基于“虎”式装甲车改装的233121型反无人机装甲车,该车配备了光电系统和多面阵相控阵雷达,其雷达对低小慢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5公里,显著增加了预警时间,提升了拦截成功率。
除了自行高炮,防空导弹在对抗无人机方面也表现出色。俄乌战场上,大型无人机的活跃程度远低于小型无人机。一方面,双方的大型无人机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战力;另一方面,双方完善的野战防空和要地防空体系以及大量的单兵防空导弹极大限制了大型无人机的活动空间。例如,俄军的“道尔”防空系统在开战初期便击落了多架TB-2无人机。然而,防空导弹对大型无人机的威胁仍不如对小型无人机那样显著,且各国的防空导弹在面对低成本、大批量的无人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专门针对无人机的防空导弹的研发变得尤为重要,例如俄罗斯的“铠甲”SM防空系统配备的“钉子”微型防空导弹,可以在一次任务中携带48枚导弹,大大增强了抗饱和攻击的能力。
此外,电磁干扰也是对抗无人机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无人机仍需后方操控人员进行控制,这为利用电磁干扰技术瘫痪敌方无人机提供了机会。例如,俄军曾使用单兵电磁干扰枪配合步枪击落乌军的四轴无人机。尽管这其中有乌军无人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因素,但这也证明了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电磁干扰可能是最经济有效的反无人机手段之一。电磁干扰的方法包括直接干扰、电子压制和电磁脉冲攻击等。其中,电磁脉冲攻击因其强大的破坏力而成为未来反无人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战争形态的信息化发展,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如何有效反制无人机已成为各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反无人机手段主要以硬杀伤为主,辅以软杀伤。未来,随着软件科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反无人机手段将更加高效且成本更低,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武器之间的较量也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