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领域不断传来新消息,多个产品正在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和人们的日常场景。比如,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正式发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开始批量交付,城市空中交通试点项目也已启动。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低空经济逐步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相关企业正依靠技术创新来拓展市场空间。
市场力量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民航局向合翼航空和广东亿航颁发了首批运营合格证。这意味着,持证企业能够在指定区域内开展付费载人服务,标志着低空经济商业化的大门正式开启。
此外,国内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也迎来了批量交付。零重力飞机工业向两家通航公司交付了首批锐翔RX1E-A电动固定翼飞机。这款飞机主要用于飞行培训、娱乐飞行及体验带飞等场景,是国内唯一获得适航认证并能进行商业运营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也是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
国空科技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提到,近期中国低空经济的重大突破释放了重要信号。首批运营合格证的发放建立了可复制的标准,显示监管框架逐渐成形;技术上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航空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货运到载人领域的扩展表明消费级市场开始活跃;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同效应显现,包括飞行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等。
朱克力认为,这些动态表明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标准化、场景多样化以及产业链整合为后续规模化应用打下了基础。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增长至3.5万亿元。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低空消费”纳入国家顶层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业务。
记者注意到,受政策激励,多家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开发覆盖多种场景的低空飞行器产品,积极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例如,合翼航空运营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经开始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低空观光和城市通勤服务。浙江绍兴黄酒小镇结合“飞行营地+文旅”模式,营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的消费活力。顺丰的ES1000无人机将云南松茸的运输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了8小时,间接促进了高频消费需求。
合翼航空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公司将围绕空中交通接驳、低空文旅观光、空中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管理、高空消防应急、空中医疗救援、无人机行业应用以及UAM智慧起降场建设等多个领域提供服务。
零重力飞机工业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石红表示,截至2025年3月,RX1E系列已收到超过千架的意向订单,其中近60架为确定订单。同时,公司推出的ZG-ONE“鹊飞”机型也收获了上千架的意向订单。
朱克力指出,低空经济通过“场景创新+效率提升+产业延伸”三条路径,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消费,还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重新定义传统消费模式。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认为,未来3至5年内,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可能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迅速扩张,成为推动投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目前低空经济正处于从试验阶段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实现相关产品的规模化应用,需要解决场景多样性、市场规模、政策体系完善程度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克服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配套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瓶颈。
记者了解到,虽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经实现了载人运营,但仍需攻克一些技术难关;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仅有约480个通用机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的运营服务仍以传统培训为主,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消费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如何跨越这一临界点?朱克力建议,加强国产动力系统的研发,扩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尝试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的混合投资模式。只有实现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和商业闭环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成功跨越这一临界点。
胡麒牧补充道,低空经济的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适航审定与标准、通用机场建设、低空物联网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安全和隐私保护,并促进跨区域产业链协作,大力拓展面向消费者的场景。
面对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市场对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合翼航空总经理李晓娜建议,应通过推动政策创新、加大基建投入、技术赋能、安全保障和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应用场景落地提供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