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飞得高”更要“飞得稳”
作者头像
  • 和顺仙
  • 2025-04-26 17:46:01 123

低空经济正在与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为市场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推动消费规模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


作为一种依托低空飞行活动并与多个行业结合的新兴产业形式,低空经济展现出空间立体性强、区域依赖性高、产业融合度深以及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它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激活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以及配套设施等相关产业链,这一经济模式能够助力传统交通、文旅、农业等行业转型升级,打破地理界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多样化的商业环境,带动就业机会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低空经济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目标重塑产业布局。它推动交通工具从传统的机械模式转向智能互联模式,优化任务分配,精细管理空域,调整人、货物与空域之间的协作方式。借助数字技术,低空经济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这不仅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还促进了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涵盖研发、生产和运营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形成了技术自主化和技术服务精细化的竞争优势。此外,低空经济还与农业、物流、测绘、旅游等多个传统行业深度结合,促使生产方式革新、生产效率提升以及产品质量改善,从而培养出新型生产力。

低空经济也是刺激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开发空中出行和低空旅游等新型消费场景,它以独特的体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推动市场消费多样化。同时,它带动了航空制造、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高端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通过与文旅、体育等行业的创新融合,“低空经济+”模式成为了新的消费增长极,为市场注入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了消费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的双重效果。

尽管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例如,其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速度较慢,未能完全形成区域间联动且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在数据共享方面,现有的空域管理系统较为分散,整体运作效率有待提升;低空领域的适航认证、通信协议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尚未统一;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关于低空经济的监管治理制度、专属保险产品以及事故赔偿机制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规划。首先,构建三级枢纽与多功能复合的立体网络,实现低空基础设施的多网整合。其次,推行动态空域和智能协同管理模式,提升全域资源调配效率。还需设立灵活的空域分配机制,增强低空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统一调度规则,精简审批程序,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另外,完善配套服务和维护系统,打造智能化运维平台,推动低空智能联网系统与地面交通、能源网络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运行体系,提升低空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性。

要突破低空经济中的关键技术与标准障碍,首先要建立“需求驱动-联合攻关-市场反馈”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及配套企业的研发资源,集中攻克航空动力、飞行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尤其要解决高能量密度电池、高精度飞控芯片等技术瓶颈。对于采用国产核心部件的整机产品,应给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应用和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其次,构建全面的标准体系协调框架,整合工业信息化、交通运输、空管等部门的技术规范,建立涵盖适航认证、通信协议、空域管理等领域的统一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降低市场分割风险,保障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入偏远地区的医疗物资配送等长尾市场,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初期投资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探索新场景的积极性。同时,警惕企业在同一领域内过度竞争,引导资本投向应急救援、生态监测等高附加值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促进消费升级。

完善低空经济的监管治理体系同样不可或缺。一方面,优化治理架构,建立高效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简化企业合规流程,减少合规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健全法律法规,确保现行法规与低空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步。针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新兴业态,制定相应的适航认证和运营规范,为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在制度配套方面,建立健全低空经济所需的专属保险产品、事故赔偿机制等,降低市场主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活力,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和顺仙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飞得高飞得低空经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