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关于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广告,内容涉及“抢占低空经济新领域”“政策带来的职业机遇”“毕业生起薪高于同龄人”“25天培训就能找到工作”等。这些信息吸引了大量关注。
一名来自重庆的大学生郭金曾被一家机构“保证就业”的说法吸引,他向媒体表示:“我对比了多家培训机构,把聊天记录发到网上后,很多人提醒我这可能不靠谱。”最终,他选择了一家与学校合作的本地机构报名学习。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机操作员逐渐成为热门职业,而取得相关执照是进入这一行业的关键。2024年1月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规定操控各类无人机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执照。这项政策让执照变得更具价值,成为行业内的抢手资源。
为满足市场需求,无人机执照培训机构迅速增加。根据相关管理平台数据,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600家此类机构。
无人机操作员的就业范围广泛,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行列。但记者调查发现,实际就业情况远不如宣传中那样顺利。
一些培训机构承诺“包就业”,但实际上,所谓的“包就业”更多是通过低价承接项目,让学员参与工作。有的机构甚至宣称“一周就能安排工作”。
一位90后学员王思奇表示,他参加的机构虽然承诺推荐工作,但提供的岗位多为偏远地区的无人机作业,收入并不理想。
记者联系多家培训机构了解到,部分机构提供不同档次的课程,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有的机构提出,若学员考取双机长执照和教员证,可签订合同获得一对一就业指导。
一份“就业协议”引发关注,律师指出其中存在对学员不利的条款。例如,合同要求学员在两年内拿到执照,否则不仅无法就业,已交费用也不予退还。此外,“就业”一词被扩大解释,包括实习也视为就业成功。
一些机构推出更高价的“包就业”方案,收费高达数万元。有负责人称,学员考取执照后可在分校担任教员,无需教员证也可先做助教。
对于学费问题,该负责人建议先付一半,剩余部分从工资中扣除,还可通过招新或销售设备赚取提成。她表示,自己从教辅老师转型而来,身边不少人正跟随她的步伐进入这个行业。
然而,当记者询问机构资质时,对方表示首家分校刚刚获批,其他地区分校急需师资,合格学员很快就能上岗。同时透露,计划拓展更多城市分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考证热度上升,培训机构数量激增,“教员”也成为紧缺岗位。部分机构开始推出“创业解决方案”,包括资质申请、空域审批、教员派遣等服务。
一家自称有资质代办经验的公司介绍,开办培训机构需要场地和至少两名教员,其他事项可由他们代办。如果找不到教员,也可以派遣,但会增加额外费用。
该公司业务员还透露,即便没有批文,也能提前招生,并举例称某机构靠前期宣传招到了几十名学员。他还提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招生模板”供参考。
对于就业推荐,该业务员表示很简单,只要加入派单群,将信息转发给学员即可算作推荐。
专家指出,当前培训机构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更新滞后于市场发展,加上资本追逐利润。他建议学员确认机构是否具备民航局或行业协会认证的资质,避免被“挂靠”机构误导。
他还提醒,培训费用应公开透明,低价机构可能存在课时不足或隐藏收费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无人机执照只是入门,真正的技能还需要大量实操经验。飞行规则、天气判断、设备状态评估等,都是培训难以完全覆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