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Michelle Bachelet在近期呼吁全球暂停出售及使用构成人权风险的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国家层面采用的面部识别软件,直至相应的保障措施得以实施。这一呼吁正值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之际,其所引发的隐私保护、种族偏见等多方面争议日益凸显。
Bachelet在声明中指出,人工智能虽能助力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但若未充分考虑其对人权的影响,将可能产生负面乃至灾难性后果。她强调,当前人工智能已深入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公共服务的分配、就业机会的选择,甚至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对此,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系统对隐私权及健康、教育、行动自由等基本权利的潜在影响。
报告警告,在缺乏严格审查的情况下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举例说明了因面部识别系统存在缺陷而导致的误捕现象,以及错误的社保福利申请被拒情况。报告呼吁各国禁止所有无法遵循国际人权法运作的人工智能应用,并特别强调在公共场所使用远程生物识别技术前,应确保其符合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标准,避免出现歧视性或准确性问题。
此外,报告批评了人工智能系统在缺乏透明度及过度依赖大数据集的问题,指出这可能导致数据被不透明地收集与分析,从而做出错误或歧视性决策。报告还关注到了数据长期存储及其未来用途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Bachelet强调,鉴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增长,填补数据收集、存储、共享与使用过程中的问责空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人权挑战。她呼吁立即采取行动,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设定人权准则,以防止其在缺乏限制或监管的情况下被滥用,并在事后应对几乎不可避免的人权后果。
数字权利倡导者对联合国的建议表示欢迎,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在执行相关人工智能法规方面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他们认为,报告揭示了新兴技术对人类自由构成的生存威胁,并指出面部识别等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对个人自由构成巨大风险。倡导者呼吁全球范围内立即暂停销售面部识别监控技术及其他有害的人工智能系统。
研究显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面部识别技术可能存在种族偏见和误报问题。去年夏季,一名美国黑人男子因面部识别错误地将其认定为入店行窃嫌疑人而遭到错误逮捕与拘留。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于2019年的研究发现,市场上的大部分面部识别软件对亚洲和非洲裔面孔的误报率高于白人。英国2019年的研究也揭示,伦敦警方所用的面部识别技术误认的嫌疑人大部分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