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庆祝成立四十周年,启幕科技文化节
首届“AI赋能未来”论坛: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背景介绍: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在其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科技文化节,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首届AI赋能未来论坛”于5月25日举行,吸引了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及校友参与,共同探讨两大领域的结合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论坛亮点:
- 跨领域对话:与会者围绕“AI赋能未来”的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 领导出席: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周虎,以及IT同学会和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的领导栗建华、蒋国兴、王晓阳、邬惊雷、史一兵、王新等,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 研究展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融合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其团队在痴呆症风险预测方面的工作。
科研成果:
- 痴呆症风险预测:冯建峰教授与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发现了与痴呆风险显著相关的血浆生物标志物GFAP、NEFL和GDF15,为痴呆症的早期筛查与预防提供了新方法。
- 数字孪生脑平台:冯建峰教授还介绍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千亿级神经元数字孪生脑平台,这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人脑全尺度千亿级神经元功能的精细计算模拟,为脑疾病诊疗、脑机接口等领域提供了创新支持。
圆桌讨论:
- 大模型技术与应用:首届“AI赋能未来”论坛第二部分聚焦“大模型技术与应用”,与会专家就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探索了大模型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价值与挑战。
- 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主持了以“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多位专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案例与前景展望。
总结:
此次论坛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展示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深度结合的潜力与成果,预示了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巨大影响。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医疗健康、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带来变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