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08
  1. 今天
  2. 星期五
40:00
grade

探秘乡土自然,青年昆虫学家的绿色征程

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都市与快节奏生活的映衬下,大自然渐行渐远,昆虫之美与温柔之感在人们心中淡薄。然而,对于昆虫的误解与忽视,却掩盖不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出生于云南临沧的彝族青年熊紫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致力于揭示昆虫世界的奥秘,引导公众重新认识和欣赏这些微小生命的独特价值。

原始记忆与梦想萌芽

生于云南临沧的熊紫春,从小就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在广袤的田野间嬉戏,与形形色色的植物相伴,与无数昆虫为友,特别是盛夏时节,他对形态各异的昆虫世界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在90年代,家乡的信息相对闭塞,学校自然课程侧重于物理化学基础,熊紫春无法系统地获取昆虫知识,只能通过村中老人们的口头传授。这些早期的探索经历,为他日后投身昆虫学研究埋下了种子。

大学之路与科研梦想

高中毕业后,熊紫春选择前往云南农业大学,主修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涯不仅加深了他的专业知识,还通过各种实习活动,让他学会了有目的地在野外采集昆虫和制作标本。这一过程让他意识到,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述的昆虫知识存在误区,科普昆虫知识的重要性随之凸显。他开始以科学的角度审视昆虫,认识到这是一个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群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回归家乡,贡献所学

面对家人对他在城市工作的期待,熊紫春选择回归家乡,以实际行动回馈这片滋养他的土地。在水坝头村,他利用所学知识,对当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发现了15个昆虫新种,其中包含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个云南新记录种。这些成果不仅为全球学界所关注,也激发了家乡的发展潜力。

科普事业的开拓者

通过快手平台,熊紫春开设了“滇虫社昆虫科普”账号,分享自己拍摄、剪辑的昆虫科普视频,吸引了数万粉丝。他不仅普及昆虫知识,还展示了家乡的丰富物种,唤起了公众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家乡的知名度,还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乡村建设的践行者

在成为水坝头村村长后,熊紫春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解答村民疑问的责任,展现了其对乡村发展的全面贡献。他通过组织昆虫采集活动,增强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通过快手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连接外界的窗口。在熊紫春的努力下,村庄的风貌和孩子们的心态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乡村博物馆的构建者

为了集中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熊紫春自费将自家住宅改造为乡村博物馆,不仅陈列着他采集制作的昆虫标本,还展出了彝族传统民俗器具和农耕时代的古物。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城市青少年前来开展科普研学活动,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熊紫春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成长与探索的旅程,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发现与传承。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