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单方“联通”微信支付,战术拖延还是虚晃一招?
作者头像
  • 六络水
  • 2022-10-20 16:06:00 1

腾讯与阿里巴巴在互联互通进程中的微妙动态

在当前反垄断政策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平台之间的每一次尝试性互联活动,不论其本质如何,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近期,支付宝推出了小范围内的新功能测试——允许用户向微信好友转账。这一消息一经公布,迅速登上热门话题榜,引发众多网民的好奇与猜测,普遍误以为微信账户资金能与支付宝账户资金相互流通。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的“支付宝支持向微信好友转账”功能仅限于支付宝内部操作流程:

  1. 用户在支付宝页面输入转账金额后生成二维码。
  2. 将二维码保存后,通过微信/QQ发送给好友。
  3. 好友接收并保存二维码后,再次打开支付宝,上传验证二维码,方能领取资金。每次转账金额上限为2000元。

这一操作过程需双方手机上均安装支付宝应用,使得用户不得不通过更为简便的途径完成转账。这一复杂流程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在如此繁琐的操作中,消费者真正获得的实际便利性究竟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互联互通尝试并非首次。此前,淘宝曾内测了微信支付功能,包括“微信扫码支付”与“寻找微信好友代付”两种方式。前者要求用户在淘宝页面内截图保存微信付款码,然后在微信中以上传付款码的形式扫描完成支付。后者则允许用户将支付链接发送给微信好友,让好友在微信直接完成支付,无需跳转至淘宝。

支付宝的这一新功能看似旨在推动互联互通,但实际上,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一举措并未带来实质性的便利。操作流程复杂且不符合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基本逻辑,反而增加了用户的困扰。此外,这一系列尝试背后的“暗藏玄机”,指向了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竞争与统一标准的议题。

二维码支付市场与互联互通的前景

二维码支付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争夺线下市场的重要手段。在现今多数线下商铺的收银台旁,蓝色与绿色的二维码代表了双方在市场份额上的激烈竞争。央行于2019年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应实现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即“一码通用”,旨在促进所有支付机构的技术标准化,以实现兼容性与便捷性。

目前,银联已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二维码标准,实现了“一码通用”。然而,作为占据近90%市场份额的两大巨头,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在互联互通方面尚未迈出关键步伐。

自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腾讯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加快了互联互通的步伐。包括美团、拼多多在内的多个平台已全面开放主流支付工具,微信也放宽了对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外部链接的访问限制。

商业模式与互联互通的影响

尽管如此,从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出发,过去一年的互联互通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触及核心利益。对腾讯与阿里巴巴而言,实现互联互通更多体现在维护现有商业生态与合规性层面,而非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或引发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为商业支付与衍生业务,其中微信支付业务的体量大、增长快,主要通过向线上线下商家收取支付手续费支撑。而支付宝则依赖于商业支付、衍生业务以及金融支付等多元化的收入结构。

从可持续商业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阿里巴巴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的收益有限。而对阿里巴巴而言,通过切断百度搜索入口与微信分享渠道,体现了其对流量主导权的掌控意图。若腾讯向阿里系电商全面开放,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增长,但长期来看,这可能影响商家在阿里电商平台的投放策略,对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构成挑战。

结语

腾讯与阿里巴巴在互联互通进程中的探索,反映出双方在维护既有商业利益与顺应监管趋势之间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如何利用已有的平台流量资源,提升用户体验,并通过搜索直达商家提供服务的小程序等方式优化流量变现效率。这一策略不仅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也为后续可能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灵活的空间,使得市场可以逐步评估其长远影响。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六络水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支付单方拖延战术联通还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