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XOMARK对小米12S Ultra的相机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尽管该款手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但在拍照、变焦、视频拍摄等方面的表现相较于前作小米11 Ultra有所下滑。这一测评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改动与得分解析:
照片:在曝光、色彩、自动对焦、纹理、噪点、夜景等多个指标上均有扣分,尤其是自动对焦功能,得分大幅度下降。小米12S Ultra采用的索尼IMX989传感器与小米“万物追焦”算法虽带来了一定的对焦提升,但在大光比和弱光环境下的表现不佳,放弃了ZSL(零时滞)策略,导致在准确度、重复性、时滞和景深测试中被扣分。
变焦:远摄和广角部分表现有所差异,远摄性能下滑,而广角则有所提升。
视频:在曝光、色彩、自动对焦、纹理、噪点、防抖等多个维度均出现扣分,尤其是在HDR和低光照环境下,小米12S Ultra选择不使用ZSL策略,旨在优先保证画质。
与此同时,网络上涌现了不少关于可变光圈技术的宣传,这些言论多显夸张且缺乏专业性。实际上,可变光圈技术并非全新概念,早在十年前的诺基亚N86手机上就有应用。随后,多家厂商如松下、三星、OPPO、索尼等也曾推出过类似产品,但并未在手机市场普及,原因在于小尺寸、高像素密度传感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进光量问题。
进光量与像素尺寸:为了提升弱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厂商通常会采用更大底传感器、更大光圈或特殊色彩滤镜,如RYYB滤镜。收缩光圈虽然能够缓解镜头像差,但也会加剧衍射效应,对画质产生负面影响。计算衍射极限时需考虑传感器的实际像素尺寸,以及常见的拜耳阵列传感器的色彩排列对衍射的影响。
近距离拍摄与动态模糊:手机在近距离拍摄时边缘画质下降并非因景深问题,而是由像差引起。对于动态模糊的控制,可通过光圈调节和可变ND滤镜实现,但手机应用这类技术是否必要值得商榷。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算法模拟多人合影时的景深效果可能更为实用。
DXOMARK的评测提供了对小米12S Ultra相机性能的深度洞察,揭示了其在特定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关于手机可变光圈技术的讨论,提醒我们理性看待新技术的应用与局限,未来的发展应聚焦于真正能提升用户体验、解决实际拍摄难题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