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Apple Pay 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几乎处于边缘化状态。据《第一财经》记者实地考察,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几家Apple Pay合作店铺,每天使用该支付方式的顾客人数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微信和支付宝则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自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在中国正式上线以来,尽管在上线初期的12小时内成功绑定超过3800万张银行卡,但至今,这款曾备受瞩目的支付应用在中国的拓展之路已面临重大挑战。
一位银行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Apple Pay在市场初期虽获得了银行和银联的大力推广,但最终因用户体验略显不足,以及市场推广场景有限等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他指出,二维码支付在体验上具有显著优势,Apple Pay在便捷性和操作简易性方面不及微信、支付宝,导致消费者普遍认为后者更为直观易用。此外,银行在推广力度和营销活动方面亦显得不够充分,未能在更多场景下为用户提供优惠补贴,从而未能抢占先机,培养用户习惯。
补贴被视为培养用户习惯的有效手段。微信和支付宝通过在全国主要城市广泛部署二维码支付,并利用线上线下优惠促销手段,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补贴。一位正在使用支付宝支付的用户表示,许多线上应用通过微信、支付宝支付均可享受折扣。然而,Apple Pay在推广阶段并未在人力物力上投入大量资源,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推广,都未能与微信、支付宝的“红包优势”相抗衡,也未提供大幅度的优惠补贴。在线下场景,Apple Pay更侧重于高端消费场所,如星巴克、7-11、肯德基等,而忽略了如杂粮煎饼等小型商户。
尽管Apple Pay仍有一部分忠实用户,但他们也承认该应用存在体验上的不足。用户反馈,尽管自己倾向于使用Apple Pay,因为它对于风险意识较高的用户具有较强吸引力,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收银员不熟悉操作、刷卡机灵敏度不足等问题。相较于无需打开应用程序即可使用的二维码支付,非接触式支付的使用门槛更高,需要特定设备(如支持Apple Pay的iPhone)和系统版本(如iOS 9.2及以上),且绑卡过程繁琐,POS机兼容性不佳,这降低了用户的好感度,更难以养成使用习惯。
银行和银联最初对非接触式支付抱有高度期望,认为其能有效对抗二维码支付,甚至可能在移动支付市场与之平分秋色。他们认为,非接触式支付的优势在于安全性(基于NFC技术,结合指纹识别)和处理大额支付的能力,这些都是二维码支付所不具备的。银行坚信,借助Apple Pay和银联的号召力,非接触式支付前景广阔。为此,多家银行在2015年“双12”期间推出了“云闪付”服务,并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加入到与二维码支付的直接竞争中。
然而,面对非接触式支付在市场上的不利局面,银行迅速调整战略,将重心转移到二维码支付上。银行意识到,用户选择支付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背后的银行账户。因此,多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始推出扫码支付服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旨在通过银行体系内的二维码支付来争夺市场份额。建设银行还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加强在业务、技术、信用和客户服务方面的合作。
银联于2016年底推出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以支持其二维码支付业务的有序发展。易观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8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1.7%,同比增长126%,显示出二维码支付在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