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学者创新活纹身:生物与科技的融合
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进步,生物太阳能电池、人体组织乃至爆炸物等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再次打破常规,引入了“转基因细菌”这一元素,将其应用于活纹身的制作,展示了生物与科技的全新结合。
在寻找合适的细胞材料过程中,研究人员遇到了挑战——通常,动物细胞因其脆弱性易破损,无法承受打印过程。最终,他们选择了细菌作为“墨水”,这是因为细菌拥有坚韧的细胞壁,使其能够抵御打印压力并存活下来。此外,细菌与常用的3D打印材料——水凝胶兼容性极佳。
活纹身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功能性装置的创新载体。研究团队在测试对象的手背上涂抹特定化学物质,随后将细菌打印成树状纹身贴纸,将其贴于指定区域。几小时后,纹身的“树枝”响应化学刺激,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活纹身的潜力,研究人员对细菌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得部分细菌仅在接收到特定信号时才发生颜色变化。通过打印“输入”与“输出”两层结构,实现了信号的传输与响应。这一设计预示着活电脑的可能,即通过不同功能的转基因细菌的组合与信号传递,构建复杂的生物结构,如微芯片。
合著者Hyunwoo Yuk表示,尽管实现“活电脑”的目标可能尚需时日,但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开发出可穿戴的生物设备。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活纹身可用于监测特定环境或化学刺激的警示贴纸,或是开发对温度、pH值敏感的健康监测穿戴装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纹身的多功能化。除了活纹身外,日本科学家已研发出能够监控使用者健康的电子纹身,而就读于MIT的台湾留学生高新绿则将纹身转变为超轻薄的遥控器。
MIT学者的创新活纹身项目,不仅拓展了生物与科技的融合领域,也为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健康监测、甚至是生物计算设备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一领域的发展,无疑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个性化、功能化的可穿戴科技时代。